会写故事的人,都明白4点
什么是故事?为了某个特定目标,用最美丽的包装,创造出来的表达形式。它包含有笑话、哲理、经历等。
人类是群居动物,不仅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愿意在行为、判断和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故事刚好是满足大家心理需求的一种形式。
人总喜欢想知道一些不知道的东西,对新的、奇怪的事物,对新概念和新认知都充满渴望和好奇。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我们做什么,讲故事是最好的交流,他能在短时间内拉近彼此距离,提高交流效率。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那总要有人写故事。如何写出最具吸引力的故事呢?
粥左罗老师在《学会写作》一书中从如何写吸引人的故事、如何写出故事的价值观点、如何写出引发大众共鸣的金句和故事中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用,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讲解。
做事需要经验积累,积累后的总结就是方法,写故事也一样,它也不是凭空捏造,也方法可循,经典的框架模式包括三种:
1、冲突、行劝、结局:故事基本上都用这三个元素构成的。
2、中国传统文学认为四步可讲好一个故事:“起”起因,“承”延伸,增加人物,故事铺开,“转”制造麻烦,“合”结事结局
3、目标、阻碍、行动、结果、意外、转折、结局可以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回答好7个问题就能构成一个故事:见下图
学习了框架模式还要学习写故事的四个要点
1、要有一个主题: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传达给人们什么观点?
2、要不断制造麻烦:事件不能一帆风顺,有曲折才有看点。
3、人物要有个性: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幽默、正义、热心等,让读者看到自己的影子。
4、故事要有细节:细化描写读者更容易认同
看电影学讲故事的五大“套路”
1、好莱坞式‘套路”——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
模仿方法:描述个人与朋友、家庭、社会的冲突,中间激化冲突,最后解决冲突。
2、宝莱坞式‘套路”——个人在社会夹缝中的突破
模仿方法:找出一个社会问题,然后以个体去挑战这个问题,最后成功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3、经典韩剧“套路”——与家庭、社会的纠葛
模仿方法:在平静的生活里引入突发状况,着重描写人物因家庭、阶层、伦理的纠结过程,最终给出一个比较煽情的结尾。
4、经典日剧“套路”——反思人生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模仿方法:铺垫条件,主人公打破规则,解决问题后,再回到原来的生活。
5、经典法剧“套路”——相信感受重于一切
模仿方法:突出人物感受描写,把重点放在人物的情绪状态和感性决定上。
写故事不光是娱乐,要写出有价值的观点,引发共鸣,给读者带来思考,四个技巧帮你实现:
顺向思考:提炼出大众的流行认知(去网上搜文章、找人聊天找灵感,汇集观点)
流行认知可能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经过汇总后呈现出的思考却是不同的,它会清晰、不零散,足够多的信息会提醒大家,推动践行。
逆向思考: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挑战不同观点。)
司马光砸缸就是逆向思考案例,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迁移思考:借用其他领域的流行观点
观点来自思考,可以借助企业发展的观点迁移到个人发展上,也可以把产品定位观点迁移到个人定位上。通达观点启发,迁移思考,新的观点就出现。
文章中的金句是内容的浓缩,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强化观点、连接主旨,让文字充满力量,就像是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最引人注意,能让人产生共鸣。
金句的四个技巧
(1)重复:指句式重复或者用词重复。例:用子弹放倒敌人,用二锅头放倒兄弟。
(2)回环:前后两句话的词语几乎相同,只是前后顺序更换。例: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3)类比:找到一个共同的属性,连接两个不同的事物。例: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4)押韵:例: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对象。
金句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刻意练习完全可以写好。
张萌在《人生效率手册》一书告诉我们,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并不是单纯的傻练,需要一定的技巧,掌握方法最重要。把模仿环节编制成一套程序,快速进入学习的正确轨道。
金句写作的练习方法
(1)积累金句:从广告、电影、书籍、文章、交谈、思考中都可以积累。
(2)分析金句:可以把分析后的规律分类、归纳、总结出一些方法。
(3)原创仿写:原创:中午不睡,下午崩溃。 仿写:前半生不吃苦,后半生就吃土。
神经心理学认为,人的爬行脑(也就是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所以,我们在进行内容表现时,要多做视觉化表达,少用抽象化表达。
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动词、数字、对比效果好。名词会告诉你“是什么”,动词会告诉你“怎么样”。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形容词的:“形容词很虚,是飘的,无根。它华丽,但空洞,只能用来修饰句子,做不了主干,成不了主角。
在形容词中,“非常”是一个使用频率极其高的词语,如描写冬天大雪时的场景,常会这样写道:“终于下雪了,厚厚的大雪,一出家门,就感觉非常非常的冷。”
我们不妨去掉“非常”,这样写:“终于下雪了,厚厚的大雪像洁白的毛毯,可是走出家门,寒风扑面,连路边的麻雀都缩起了脖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书眉上面的两种描写对比,哪个更好一目了然,过多形容词让文章失去了原有丰富的内涵,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像在读着一篇干巴巴的文章,没有思想,没有深度,缺乏必要的层次感,多使用名词和动词,表达更丰富,阅读更有画面感。
写故事可以虚构,但细节不能捏造。加油!
#笑薇读书营##我要上微头条##读书#@芒果六斤半@笑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