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沁水注》里的长平之战

(沁水)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郡白起攻之。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导源县西北泫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山际,俗谓之期城,非也。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即此水也。

丹水,今丹河。发源与长子县与高平交界之丹朱岭。据传丹水之名来源于长平之战,因白起坑杀赵卒血染河水,故更名丹河。但据谢鸿喜考释《竹书纪年》晋出公五年(公元前470年)已有丹水之名,早于长平之战200余年。不过谢氏亦指出丹水之名虽非因长平之战,但丹水之声名鹊起却因长平之战。(谢鸿喜,1990)

绝水,今丹河上游河名。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绝水处伞盖山(今高平伞盖村一带)一名杨谷绝水所出,左会长平水是也。俗云秦军筑绝不令赵饮故云(绝水)”谢鸿喜认为应以长平之战秦军断水源为绝水河名之始,其下有掘山村,当系秦军绝水工程处。(谢鸿喜,1990)

长平水,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长平水出木棒村,南至于南峪村,东南至于伞子底,又东至于柳村,东南至于崛山村入丹水。

长平,今长平村一带。因发生过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长平之战而名震天下。长平之战遗址位于今永禄乡永禄村西约800米处,遗址长约30千米,西起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余千米,面积约300平方千米[1]。

(摘自地缘看世界  2015-09-06作者 温骏轩)

白起台,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秦、赵故垒,即战国长城遗址。按注文“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今高平市寺庄镇至建宁乡大致呈东西走向言高平与长子、长治两县界分布,长约75千米。墙体永片石垒筑,但年代久远,损毁严重,仅存遗迹两段;2000年在丹朱岭对遗址进行试掘,发现战国陶片,证实长城确为战国时代所筑。(山西文物局,2006)

泫氏县故城,学界多认为即今王报村。按光绪《山西通志.府厅县考》高平县:泫氏故城,邑西二十里,即今王报村,至今人称为旧县。但若按注文“(泫水上游今源村河)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则泫氏县故城当位于都乡城(秦城遗址)下游许河北岸。按光绪《山西通志.国都》: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故城在高平县南十里。 谢鸿喜称今高平县南十里游仙山下地域开阔平坦、三河聚会,地理条件较王报村优越的多,然史家多以在高平县北为泫氏故城,县南之说不足。

经过爬梳相关文普资料结合注文所述方位综合考量:其一虽然高平县南十里一带,未见有相关战汉城址发掘的报告,但颇疑因该城位于三河聚会之地,已为洪水所湮没;但附近分布的数处汉墓群(山西文物局,2006)却可为佐证。其二泫氏故城王报村一说未有明确的考古依据。其三王报村距离长平太近(不足十华里)在如此之近的距离内高密度设置两座汉城是不可思议的。其四正如谢鸿喜所说今高平县南十里,地域开阔平坦、三河聚会,地理条件较王报村优越的多。其五按光绪《山西通志.国都》:......泫氏,故城在高平县南十里。综上所述,本文从泫氏县故城位于高平县南十里之说。

泫水,今许河。

都乡城,按注文“(泫水上游今源村河)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结合相关文普资料推析,约今原村乡秦城东周遗址。(山西文物局,2006)

太行关,今晋城市天井关。位于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危关高耸,山高涧深,道路险仄,扼晋豫要冲,“一夫守险,千里莫当”,为太行八陉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石人(山),按注文“丹水又迳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则二石人山约位于今晋城市与焦作市界的丹河两侧山岭。

高都县故城,按《嘉庆重修一统志》泽州府:高都故城,丹水北高都村。结合文普资料综合考量约今晋城市泽州区高都镇大南社村遗址。(山西文物局,2006)

大泉,即天井泉。《太平寰宇记》晋城县:天井泉在天井关南,泉有三所,极大,至深莫测。

白水,今晋城市白水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