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洹水注》考略

△洹水出上党泫氏县。

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

洹水,即今河南北部卫河支流安阳河。甲骨文中有洹水,《甲骨文合集》 7854正: “洹其作兹邑祸。”《左传》: 成公十七年 (前574),“初,声伯梦涉洹”[1]

泫氏县故城,学界多认为即今王报村。按光绪《山西通志.府厅县考》高平县:泫氏故城,邑西二十里,即今王报村,至今人称为旧县。但若按注文“(泫水上游今源村河)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则泫氏县故城当位于都乡城(秦城遗址)下游许河北岸。按光绪《山西通志.国都》: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故城在高平县南十里。 谢鸿喜称今高平县南十里游仙山下地域开阔平坦、三河聚会,地理条件较王报村优越的多,然史家多以在高平县北为泫氏故城,县南之说不足。经过爬梳相关文普资料结合注文所述方位综合考量:其一虽然高平县南十里一带,未见有相关战汉城址发掘的报告,但颇疑因该城位于三河聚会之地,已为洪水所湮没;但附近分布的数处汉墓群(山西文物局,2006)却可为佐证。其二泫氏故城王报村一说未有明确的考古依据。其三王报村距离长平太近(不足十华里)在如此之近的距离内高密度设置两座汉城是不可思议的。其四正如谢鸿喜所说今高平县南十里,地域开阔平坦、三河聚会,地理条件较王报村优越的多。其五按光绪《山西通志.国都》:......泫氏,故城在高平县南十里。综上所述,本文从泫氏县故城位于高平县南十里之说。

长子县故城,长子县故城即今丹朱镇孟家庄村西南之长子战国古城,古城遗址颇具规模,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城址西南有一圆形夯土遗迹,底部周长25米,残高5米,夯土层厚约0.1米。(2006,山西文物局)

洹山,据(安阳当地方志学者)在考察中访问的长子县地名办公室李裕民讲:在长子县境内进行地名普查时,没有发现有洹山,亦无带洹字的地名’.另据高平县地名办公室魏清河说,他们县亦无洹字的地名存在.上述两县地名办公室在编写本县地名辞条时,均未记载。洹山”、洹水’辞条。安阳当地方志学者经过认真细致的实地勘查证实:洹河确实发源于林县林虑山。《水经注》: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与事实不符,是错误的[2]。(备注:洹水(河)究竟源于何处,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说法有三:(一)源于山西省泫氏县(今高平县)、长子县说。郦道元《水经注》:“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 (二)林县说。在《后汉书·林虑(今林州市)》条下晋徐广作说:“洹水所出,苏秦会诸侯盟处”。新版《辞海》亦讲:“洹水,源出林县隆虑山(即林虑山)”,:(三)源于山西省黎城县。1982年11月重印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86年3版《辞源》均讲:“洹水,源出山西黎城县”。 上述三种说法,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说法影响最大,安阳的旧府、县志,多沿用此说,然而,对郦注的说法,人们很早就提出了疑问,或作了否定,《魏书》讲。林虑,有陵阳河,东流为洹”。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长子县志》云:。案洹水出林虑山(在今河南林州市),东流入淇,去长子甚远,郦注未核”,《重修林县志》载:。在县北者有洹水:出县北隆虑山下(《旧志》引《水经》谓源出上党泫氏县,伏流至隆虑复出者误)”。新编《林县志>说:洹水发源于林县县北林虑山下。洹河的源头到底在哪儿?安阳市地名办公室于1986年10月21日和11月5日,组织安阳县,林县、安阳市郊区地名办公室的同志,在安阳市水利局的配合下,两次赴山西林县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又于同年12月9日,邀请河南省地质一队工程师刘振江,安阳市水利局总工程师丘培佳、万金渠管理处工程师白雪村、林县水利局工程师林广栓等同志,就洹河发源地问题专门进行了学术讨论.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结论:洹河,发源于林县林虑山.这是因为:(一)从地表上看,在山西省高平县(古称泫氏县),长子县,未发现有东西走向的古河床痕迹;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交界处,有南北走向的太行山阻隔,洹河不可能由西向东穿山而过;且高平县地势北高南低,该县境内河流——丹河与沁河均由北而南流注入黄河.长子县、黎城县境内诸河流,则属浊漳河水系,均注入漳河.从地表情况分析看,山西境内的高平县、长子县和黎城县不可能是洹河的发源地。(二)从地质构造上看,林县境内的地质构造形态,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太行山本身就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大背斜.林县恰在该背斜东翼,而山西省高平县、长子县、黎城县,均在该背斜西翼.此背斜轴部岩性,均为古老的变质岩系,隔水性能良好,在林县和长子诸县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挡水墙,山西高平、长子等县的地表水翻越太行山而进入林县,是根本不可能的。(三)从实地考察和卫星照片上看,均未发现太行山上有东西走向的古河床沉积物,这说明第四纪以后,太行山以西的地表水,没有进入过林县盆地,(四)据在考察中访问的长子县地名办公室李裕民讲:。在长子县境内进行地名普查时,没有发现有洹山,亦无带洹字的地名’,另据高平县地名办公窜魏清河说,他们县亦无洹字的地名存在.上述两县地名办公室在编写本县地名辞条时,均未记载。洹山”,‘洹水。辞条,以上所述证明:洹河确实发源于林县林虑山.《水经注》: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与事实不符,是错误的[3])

△东过隆虑县北。

县北有隆虑山,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县因山以取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应劭曰:殇帝名曰隆,故改从林也。县有黄水,出于神囷之山,黄华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悬水东南注壑,直泻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翘洪,盖亦天台、赤城之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潜入地下,东北一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水重源再发也。东流,苇泉水注之,水出林虑山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般门东,下流,入苇泉水。苇泉水又东南流,注黄水,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也。

隆虑县,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封周灶为隆虑侯。景帝中元元年 (前149) 改为县,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市[4]。《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 “隆虑山在北。

隆虑山,亦名林虑山。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北二十里。西汉置隆虑县,即以此山为名。《后汉书·吴汉传》: “及青犊破,而尤来果北走隆虑山。” 即此。东汉避殇帝刘隆名讳,改为林虑山[5]。安阳当地方志学者经过认真细致的实地勘查证实:洹河实发源于林虑山。经文: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注文: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均与事实不符,是错误的。

△又东北出山,过邺县南。

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可以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之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及周围。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个国王盘庚迁都于此,史称“殷”,至纣亡国,历史273[6]。按《安阳市水利志》(2005版)古籍中的殷墟指今殷墟西界柴库一带[7]

墟之北的洹水,摄于20181004

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迳邺城南,谓之新河。

新河,曹魏时期,曾从今殷墟北引洹水北人魏都,称为新河。这样,洹水向北又多出一个支汊。这新河是曹操时修筑的人工河,后世称洹水万金渠,也称洹水。北魏洹水下游如下图所示[8]

又东,分为二水。北水北迳东明观下,昔慕容隽梦石虎齿其臂,寤而恶之,购求其尸,而莫之知。后宫嬖妾言虎葬东明观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不腐。隽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阳约数其罪而鞭之。此盖虎始葬处也。又北迳建春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两石柱,螭矩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于平城。东侧西屈,北对射堂。渌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其水际其西,迳魏武玄武故苑。苑旧有玄武池,以肄舟楫。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

邺城,位于临漳县倪辛庄乡和香菜营乡交界处(东汉一北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三国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等6个朝代的都城遗址。1935年、1957年调查。1976年以来全面勘查和重点发掘。城址位于现今的漳河两岸的台地上,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址组成,分别称为邺北城和邺南城。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00、南北宽1700米。城垣夯土筑成,基宽15一18米。东、北城垣各发现l座城门址,门道宽20米。城内北部中央为宫殿区,发现多处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区以东为贵族所居的成里及官署区,以西为禁苑铜爵园,有铜爵台、金虎台2座夯土台建筑基址。城址南部为一般衙署和居民区。城市布局分南、北两区,以北区官段区为主体,以宫殿区以南正中的中阳门大道为全城中轴线,此布局开辟了我国都城布局的新形制,对后世都城建设有重要影响[9]。此处郦注所谓之邺城即指邺北城而言。

东明观,在邺城东南角城墙上[10]

建春门为邺城东门。建春门至金明门大道,位于香菜营乡骆家庄至三台村,是邺北城东西方向主干大道。东起建春门,西至金明门。长2100米左右,宽13米左右。发掘时发现早晚两层路面,早期路面为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修筑,沿用至十六国时期;晚期路面是东魏、北齐时期修建和使用的[11]。

玄武池,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西[12]。《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肆舟师”

其水西流注于漳。南水东北迳女亭城北,又东北迳高陵城南,东绝坰沟,又东迳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备注:此处有脱文)注白沟。

女亭城,具体不详。

高陵城,在今河北临漳县东南三里岗陵城。《水经· 洹水注》: 洹水 “东北径高陵城南”。即此[13]

鸬鹚陂,在今河北魏县西南[14]。《魏书·地理志》:临漳县有 “鸬鹚陂”。《安阳市水利志》(2005年)认为鸬鹚陂在今安阳县、临漳县、魏县交界处[15]

坰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迳高陵城东,又北迳斥丘县故城西。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春秋经》书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也。汉高帝六年,封唐厉为侯国,王莽之利丘矣。又屈迳其城北,东北流注于白沟。

斥丘县故城,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成安县东南三十里[16]。《汉书·地理志》 注:师古曰“阚骃云:地多斥卤,故曰斥丘” 斥丘侯治所与斥丘县故城治所均在斥丘城,即原乾侯城。20世纪70年代,邯郸地区文物考查队考查确认,其故址位于今成安县漳河店以东、东漳河村东偏南1公里处[17]

洹水自邺,东迳安阳县故城北。徐广《晋纪》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斩张豺于安阳,是也。《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洹水东流者也。

安阳县故城,安阳县故城即晋安阳县城,北魏时废安阳县入荡阴,故日故城,在今安阳市区[18]

洹水又东,至长乐县,左则坰沟出焉。洹水又东,迳长乐县故城南。按《晋书·地理志》曰,魏郡有长乐县也。

长乐县故城,三国魏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北魏废。

坰沟,注疏本为“坰沟”;按陈桥驿先生《水经注校证》本为“枝沟”;《安阳市水利志》认为枝沟约在今安阳白璧东北[19]

△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

洹水迳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世谓之洹口也。许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洹水出晋、鲁之间。昔声伯梦涉洹水,或与己琼瑰而食之,泣而又为琼瑰,盈其怀矣。从而歌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后言之之暮而卒,即是水也。新河

内黄县与白沟,详淇水条[20]

洹口,洹口即洹水入白沟之口[21]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王世恩,陈文道,陈凯东主编;安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安阳古都学会编,中外学者论安阳,新华出版社,1997.03,第289页

[3]王世恩,陈文道,陈凯东主编;安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安阳古都学会编,中外学者论安阳,新华出版社,1997.03,第289页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中外文化知识辞典》

[7]《安阳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市水利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6页

[8]《安阳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市水利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6页

[9]《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下),第835页

[10]《安阳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市水利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6页

[11]《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下),第835页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5]《安阳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市水利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6页

[1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7]常运锋:《斥丘侯与斥丘县》,《邯郸人文》,2012年第五期

[18]《安阳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市水利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7页

[19]《安阳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市水利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7页

[20]详拙作《<水经·淇水注>考略》

[21]《安阳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市水利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7页

(0)

相关推荐

  • 【赣雩文艺】作者:葛志辉《人工天河——红旗渠》总第753期⑤2020年第323期⑤

    让阅读得到升华! 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欢迎广告投放和热心赞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人工天河--红旗渠 作者:葛志辉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 ...

  • 杨贵:红旗渠修不成,我从太行山跳下去向林县百姓谢罪

    1974年4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特别会议,而在这次的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还专门携带了十部关于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纪录片. 在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 ...

  • 故城的秋

    我的清秋在与你分别后 一场挥手 零乱了手中鲜艳的红豆 你的转身毅然决然 轻轻地飘过故城的秋 然后 凤阳县的中都故城 云朵一样 开始铺满思念的忧愁 你的离去 非我能够左右 十八里相送 桂花误把秋水瘦 有 ...

  • 《水经注》卷十六谷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考略

    <水经·谷水注>考略 摘要:<水经·谷水注>(卷十六)是研究洛阳地域最重要的基础性历史文献之一.本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鉴于文献记载的模糊性), ...

  • 《水经•甘水注》考略

    ○甘水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 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鹿蹄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鹿蹄山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 ...

  • 《水经.斤江水注》略考

    △斤江水出交阯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 <地理志>云:迳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王成组认为郦注最后五卷分散的支流,构成相当完整的鬱(今简称郁)水与溱水两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西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初稿)--《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卷四十 ○渐江水 A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十)----《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2 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九)----《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D2 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八)----《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C2 浙江又东迳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侯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溱山阴是也. 柴辟(亭),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崇福镇东南.<汉书·地理志> 会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七)----《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A7 <吴越春秋>云:句践炼冶铜锡之处.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句践臣吴,吴王封句践於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是也.县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长湖中.晋车骑将军孔敬康少时,遯世栖迹此山.湖北有三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六)----《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A2 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射的之西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五)----《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