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河水注》卷四风山、孟门、燕完水等考略
河水四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北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
北屈县故城,学界普遍认为即今吉县车城乡麦城村城址。城址颇具规模,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现存城墙残段。墙体夯筑,夯层厚0.1-0.15米。采集有战国的泥质灰陶豆,汉代泥质灰陶罐残片及铜箭头等[1]。(2006,山西文物局)
风山,风山即今山西吉县人祖山又名庖山,因山上有祭祀人祖女娲和伏羲的庙宇而命名为人祖山。《帝王包纪囤存》:“庖牺氏,风姓也。制嫁娶之礼。”故有认为因伏羲氏属古风姓,所以人祖山就又被古人称为“风山”或是“庖山”。但按注文“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考量,风山显然是因其山上的风洞而得名的。风山海拔高度1742米,山体风景秀丽多姿。山中历代庙宇约达200处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
风山(人祖山)完整保留了原始森林的古老风貌,兼有众多伏羲时代先民的传说。据考古发现,这里很可能曾是伏羲女娲早期生产生活的地方,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柿子滩古人类遗址”和“女娲岩画”,就在人祖山脚下[2]。
图表 1人祖山风光
风山西四十里,河水南出,孟门山与龙门山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涅石。《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邱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濬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元和郡县志》称壶口为石槽:“河中有山,凿中如槽,束流悬注七十余尺”又云:“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已与上述注文描述不大相同;反映出到唐代壶口瀑布已逐步向上游推移,在石河床上形成了一条长一千步,宽30步的深槽。而如今的壶口瀑布已上移到距孟门约5千米处的龙王辿附近,号称十里龙槽。清乾隆《宜川县志》(编纂者吴炳),指出黄河壶口“上流宽广,至此收束归槽,如壶之口然,故名”。并称孟门“属平佐里,在县东北100里黄河中,任水涨滔天,终不能没。”其所著《壶口考》一文,对前人文献中的一些不实之处,给以纠正,在壶口研究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宜川县志》卷十八)
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是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裂点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最典型的裂点就是瀑布,因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瀑布的下面即有由瀑布冲下所成的深潭。如果造瀑层被蚀后退,那么瀑布前方就会形成一个不长的峡谷,表示瀑布不断后退的结果。壶口瀑布的地形正是这样。
孟门曾经是壶口瀑布过去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瀑布下的深潭延伸成原河槽中的小河槽——即“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之壶口瀑布;而孟门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
图表 2壶口瀑布,摄于2016年9月1日
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鲤鱼涧,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非夫往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
燕完水,谢鸿喜老师认为:“文城河当与燕完水较合[3]”。但按注文所述次序,燕完水当在壶口瀑布下游,当然正如谢师所说将燕完水必定为清水河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清水河即羊求水);故此本文以为燕完水当是位于壶口瀑布与清水河之间的那条小支流。(发源于高祖山,流经吉县王家山村、陈家岭村、柴家庄村,在壶口高速收费站南入黄河)
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水东出羊求川,西迳北屈县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也。王莽之朕北也。《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应劭曰:有南故加北。《国语》:二五言于献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其水西流注于河。
羊求水,按注文“水东出羊求川,西迳北屈县故城南”考量即今清水河。
二五亦称二五耦,晋国人称晋献公外嬖梁五和东关嬖五为“二五耦”;耦:两人耕地。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4]》;“二五耦”可理解为狼狈为奸。
河水又南为采桑津。《春秋.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赤水出西北罢谷,东流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
采桑津,谢鸿喜援引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认为采桑津即今蛤蟆滩[5]。
[1]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968页
[2]金月全 杜欣 马治卫等:《吉县人祖山上寻人祖》中华龙都网 ,2014-10-27
[3]谢鸿喜:《<水经注>山西资料辑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6页。
[4]《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杜预注:“姓梁名五。在闺闼之外者。东关嬖五,别在关塞者,亦名五。皆大夫,为献公所嬖幸,视听外事。”外嬖梁五,晋献公时大夫,为骊姬谋害太子申生。晋国人称呼梁五和东关嬖五为二五耦(两个名叫五的狼狈为奸)。前666年,晋献公夫人骊姬为了让其子奚齐为储君,贿赂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说服国君让太子申生和成年的公子重耳、夷吾离开京城。梁五和东关嬖五说戎狄常侵犯晋国,需派公子守卫领土。献公让申生居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重耳居蒲城(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二屈(今山西吉县)。于是晋献公身边的儿子只剩下奚齐。十年后,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夷吾也逃奔国外。
[5]谢鸿喜:《<水经注>山西资料辑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