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昭国人信仰之光,照亮人生前行之路
人生在世,总要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无论是为了讨生活而辗转奔波的人,还是为了觅食而上下翻飞的鸟儿,辛劳过后,只有回到家里、巢里,才能找回安逸和宁静。家是所有人心灵的港湾,有了家的存在,身心才有地方安住,人才会感觉踏实、安心。
家是人物质世界的避风港,信仰是人思想灵魂的栖息地。
星云大师说:“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广信府志》中有则故事:清世祖顺治五年,周毓华的父亲客死他乡多年,不知骨骸在何处。周一片孝心,想寻找父亲的遗骨,好好安葬。他于是在关帝神像前祈祷,求关帝明示,当夜关帝来到他的梦中,亲书:“二十四日得见父骸。”二十四日那天,他果然在一老人的指示下,很快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骸,恭敬地厚葬了。
这就是信仰带来的力量和福报,他虔诚信仰关帝,关帝也怜悯他一片孝心,亲自示书,助他找到了父亲遗骸,完成了身为人子应尽的孝道。
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信仰给人们带来光明,带来指引,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帮助人们抵御内心深处的黑暗、孤独、凄冷和绝望。
信仰绝不是一种简单的依靠、一种盲目的崇拜、一种懵懂的相信,真正的信仰是要求信仰者按照信仰的光明指引,秉持信仰传输给人的圣洁思想、道德、精神、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知所以为,知所以不为,行所当为而必为。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杰出的高僧,也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在国际上声誉甚高。
画家刘海粟回忆,弘一法师到上海来,上海高官贵胄、名流显达争相招待他住豪宅、坐豪车,他都婉言谢绝,自己主动住在关帝庙里。刘海粟去看他,却见弘一法师穿着草鞋,房中只有一张简陋的床板。刘海粟一生狂放不羁,此时却感动地流泪。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侵华,对厦门狂轰滥炸,好友们劝他离开厦门躲避炮火,他坚决不肯,对众人说:“如厦门失陷,我愿以身殉。古人说:'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做个出家人,对生死当不容怀恋!”并自题居室为“殉教堂”,表明“为护法故,不怕炮弹”的态度和决心。
在给弟子郁智朗的信中,弘一法师附上诗文,以表心志:“日轮换作镜,海水挹作盆。照我忠义胆,浴我法臣魂。九死心不愧,尘劫愿犹存。为檄虚空界,何人共此轮?”
抗日战争期间,弘一法师坚持留在闽南,奔波于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宣传抗日救国,号召僧众同心协力,保家卫国。在泉州时,弘一法师对众弟子说:“我们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泉州古称)之水,身为佛弟子,于此之时,不能与国家共患难,为佛家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狗尚能为主人守门,我等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吗!”随后,法师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警句,呼吁僧众“我们佛教徒属国民一分子,爱国之心当不后人,捍卫国家乃国民天职…”
信仰赋予了一个人短暂的人生以永恒的意义。信仰,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对待他人、对待国家、对待民族、对待社会的态度。有信仰的人,有原则、有底线;有信仰的人,有责任、有担当;有信仰的人,有慈悲、有感恩;有信仰的人,有尊严、有气节;有信仰的人,有勇气、有信念。
真正的信仰,会超越得失、超越生死、超越时空、超越荣辱、超越世俗、超越自我。
当代学者周国平说:“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灵魂对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最高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
信仰如灯,能指引光明;信仰如水,能滋养智慧;信仰如伞,能遮挡风险;信仰如泉,能洗涤恶念;信仰如海,能容纳百川。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重塑国人信仰之光,将会是国家昌盛民族复兴最具力量的根源所在。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