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看山西之大同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积淀生成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从血脉相承的华夏之根
到感天动地的黄河之魂
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
到无与伦比的古建宝库
从忠义仁勇的关公故里
到汇通天下的晋商家园
从金戈铁马的边塞风情
到血火浇铸的抗战风骨
……
山西
现存古代建筑四万余处
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
古代壁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数量居全国之首
另有多处石窟摩崖、文化遗址等地上、地下文物
以及全省各文博机构收藏的50多万件文物
世间罕有
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
为了便于文物爱好者探寻,这里按地区分布,整理了山西省11地市主要文保名录,借以启发诸君,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领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魂魄所在!
本篇介绍大同。
大同市
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
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
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东连太行
西临黄河
其内长城蜿蜒其南
外长城横卧其北
乃
全晋之屏障
北方之门户
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塞北重镇
有“北方锁钥”之称
现辖4市辖区(云州区、平城区、云冈区,新荣区),6县(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
大同
古称云中、平城
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
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
境内古迹众多
这里有
世界遗产、佛教艺术圣地:云冈石窟
壮丽稀世所有的辽金寺院:华严寺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善化寺
辽金石胎泥塑精品:大同观音堂
辽代砖塔、壁画:觉山寺
三教一殿丹崖飞阁险峻奇观:悬空寺
覆钵式琉璃喇嘛塔:法华寺
黄瓦覆顶传法正宗:浑源永安寺
关北巨刹庋藏三经:天镇慈云寺
禅寺敕建一殿三绝:阳高云林寺
……
大同城区
大同市博物馆
地址:大同市御东太和路
大同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七万余件,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以马金龙墓出土文物最为震撼,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北魏明堂遗址(北朝艺术博物馆)
地址:大同北魏明堂公园
现明堂一层和地下一层为北朝艺术博物馆,以北魏时期的各类文物及墓志为主。值得一看。在明堂的东北方向,为北魏明堂遗址陈列馆。
建成于太和十六年(492)的北魏明堂,是集灵台、辟雍、明堂三者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听政布政、施行教化、接受朝觐、祭天祀祖、观云物察符瑞之所;是礼治文化的载体;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重要标志性的礼制建筑。它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明堂,也是南北朝时期唯一修建的明堂。在礼乐制度崩坏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大限度的为后世保存了合乎礼仪规范的都城礼制建筑。
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
地点:清远街北侧(华严寺北潘家园旁)95号开化寺
博物馆以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为主题,将大同地区出土的辽金元时期文物,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文物涵盖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和石器等多种类别,既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又具有美学艺术性。
华严寺(第一批国保)
时代:辽、金、清
地址:大同市区西南隅
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寺内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面积1.67万平方米。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橱和天宫楼阁等。
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砖台基上,月台敞朗,宽33米,深19米,与石级、勾栏构成“凸”字平面,两侧是明代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殿身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面积1443.5平方米,为迄今国内辽金佛寺中的最大殿堂。殿前檐当心间与稍间装板门,外施门牙子,形制古朴别致。殿顶举折平缓,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历时八百余年,光泽依旧。南吻系清代补制,亦是我国古建筑最大的琉璃吻兽。斗硕大,形制古朴,外檐斗五铺作,双抄重计心造。补间分施45度、60度斜。梁架原为彻上露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间(1426-1454年)增补平,清代施以彩画。殿内采用减柱法,殿内佛坛上塑五方佛,两侧塑二十诸天,均系明代佳作。殿内四周满绘壁画,为清代作品。画面高达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殿内一座仿明代大同城乾楼制作的木构模型,高2.5米,是研究大同城明代古楼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薄伽教藏殿是下华严寺的藏经殿,据梁上题记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台基高阔,月台敞朗。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显著,犹存唐代遗风。殿内环饶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38间,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经橱之上为腰檐,其上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使用斗18种之多。中设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质瓦顶、脊兽和鸱吻。钩栏、栏板均剔透雕刻,花纹图案精巧之至。后檐明间与门楣之上制成拱桥与天宫楼阁,两侧壁藏浑然一体,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壁内佛坛上,满布辽代塑像31尊,为我国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
善化寺(第一批国保)
时代:辽、金
地址:大同市城区南隅
据寺内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易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分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今名。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
善化寺俗称南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东有文殊阁( 已毁),西为普贤阁。院内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均为辽金时期原构。天王殿,现为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左右次间有明塑四大天王像,横眉怒目,姿态威严。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斗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计心造。殿内采用减柱法。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殿内两侧有金碑2通,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所撰,文字优美,书法苍劲古朴。大雄宝殿是寺内主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在高3米有余的台基之上,前有宽及五间的大月台,月台东西长31米,南北宽21米,台前左右为明万历时增建的钟、鼓二楼。大殿明间与左右稍间设门,四壁无窗。檐下斗五铺作出双抄。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正中有平藻井两间,雕刻精湛,其形制、手法属典型辽代形制。内供佛像,共33尊,皆金代遗物。殿内四周绘有壁画,为清代所绘。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九脊顶,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
大同关帝庙大殿(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城区鼓楼东街
始建年代不详,据 《大同府志》记载,明代屡有修建,清康熙、乾隆年间有增修。现仅存大殿为元代建筑,大殿前抱厦为清代增建。2008年复建了山门、过殿、春秋楼、结义阁、东西配殿等。
大殿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琉璃筒板瓦屋面。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重栱计心造,柱头略有卷杀,檐柱侧脚明显。殿内顶部有平藻井,内柱为盘龙彩绘,各间均设木质重檐神龛,檐下密布斗栱。清代在大殿前增建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卷棚顶,檐下置七踩三昂斗栱,明间平身科四攒,次间两攒。
鼓楼(第三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大同城区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
鼓楼是一座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的过街楼阁式建筑,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明时建,顺治年修,乾隆等廿七年重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咸丰二年(1852年)又加修葺。
文庙(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大同市城内东南隅
文庙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大多已塌毁,仅存大成殿、过殿、东配殿和西配殿。据《大同府志》记载:“旧学府在府治东,即元魏中学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藩府学,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这里所谓府学即今日之文庙。
兴国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大同市城区小西门
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曾为本地传戒授道的集中地。
寺坐西朝东,现仅存正殿。正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券窑洞三孔,外券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檐下砌斗作装饰,窑前设有长廊;上层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重檐九脊歇山顶,供无上至尊佛像。宫内盘砌着大斋炕和顺山大炕,为传经受法的禅林修行处所。山门两侧建有两座一龙壁,门前原矗立着一座五彩琉璃龙壁(此龙壁现已被移置善化寺)。
大同九龙壁 (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大同市内东街南侧
据《大同府志》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单面五彩琉璃照壁。
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兰、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 ,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神兽:第一层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是行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稳重雄健。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六十二组,承托琉璃瓦顶。壁顶为单檐五脊,正脊为高浮雕的多层花瓣、花朵以及行龙等,壁顶脊兽俱全,两侧是雕刻手法细腻的龙吻。整个壁身下部兰绿色海水汹涌波涛、上部以兰、黄两色的流云为衬底,九条巨龙之间采用云雾、浪花、波涛和山崖相隔相联。九条龙均为高浮雕制作,蜿蜒曲折突兀于壁上,大大增强了立体感。
法华寺
时代:元
地址: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北侧
寺院不知何年已毁,只存一法华塔,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因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现法华寺为原址复建。
平城遗址(第三批国保)
时代:北魏
地址:大同市城北火车站一带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硅称帝,定都平城,模仿邺城、洛阳、长安而“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历经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六代皇帝,至494年迁都洛阳前,平城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百余万人口,规模宏大的帝都,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平城遗址北依方山,外靠长城。城分宫城、外城和廓城三部分。廓城周16公里,今大同城北上皇庄、安家小村、白马城一线,残存着一道夯土墙,经马家小村直抵马铺山。夯土墙土质坚硬,时断时续,残存最高可达5-6米,底宽约12米,夯层厚8-15厘米,其中不少可看到夯窝的痕迹。这段夯土墙为北魏初年所筑的鹿苑墙。平城南垣也有迹象可寻,在市北关外堑北侧80米一线的西端,有一段长5米余的夯土墙遗迹,东西向。大同车站附近曾发现有排列整齐的大型石柱础,大量的砖、瓦残片和“富贵万岁”隶书体瓦当等,此地当为宫城所在地。宫城内外建有天文殿、天华殿、紫极殿、东宫、西宫、万寿宫等宫殿楼台大型建筑60多座。城北方山一带为文成明皇后冯氏营建的永固陵、永固石室、思远灵园、斋堂、石阙、灵泉殿、灵泉池、以及石窟寺、御路等在内的庞大陵园。城南一带有墓葬区。经过考古发掘的有大同电焊器材厂北魏墓群和北魏司马金龙墓等。上世纪90年代,又在城南发现了北魏时期的明堂辟雍遗址。
大同郊区
云冈石窟(第一批国保)
时代:北魏
地址:大同市城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雕饰奇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主要洞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之前,其余小窟龛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历时65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五周川水又东南流,其水又东转,经灵岩南,凿山开石,因岩结构,真容巨大,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描述了其壮观景象。按其时代早晚,石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三期的造像特征、窟龛形制、题材布置、雕造技巧各具特色。
大同观音堂(第七批国保)
时代:辽、清
地址:大同市南郊区马军营乡小站村西北
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始建于辽重熙六年(1037年),后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其后屡有修葺。观音殿内保存有辽代塑像及清代壁画。山门对面有琉璃三龙壁。
吕家大院
时代:清
地址: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落阵营村同浑公路旁
吕家大院所在街巷,人称庆字号。建筑面积约25亩,主体工程花费了约13年时间,建筑规模在当时晋北一带堪称一流。共有院落9处,房屋150多间。其建筑式样是从天津取回的图样,仿皇宫之四合院修建而成。其主院落为三进三出式,前有门厅,中间是过道厅,后为正厅。正厅是三间大堂屋,东西各有耳房两间。屋内过去曾摆有开道锣、万民年、纱灯等皇帝所赐之物,特别是在堂屋门前有一块地方略高于院面,约3米见方,为青砖斜砌,系清光绪皇帝所赐,百官到此都要下跪。据传,吕家大院是由于吕塘、吕绅春父子勤政廉洁而由慈禧太后拨专款兴建的。
据考,吕家大院落的大规模兴建始于吕塘中举之后,距今约有150多年历史。吕塘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5)中举,后任石膏井盐提举、云南孙阳州知州、河南大府领三品衔,赐忠义大夫。其子吕绅春清末进土,步入仕途后亦官亦商,后经李鸿章推荐出任清朝财政大臣。
青磁窑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旧石器
地址:大同市西郊云冈镇青瓷窑村西
青瓷窑遗址分布在十里河北岸第二级阶地后缘。发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旧石器1000多件和一批动物化石。
许从赟墓(第三批省保)
时代:辽
地址:大同市城西南7公里新添堡村
辽代景宗乾亨四年(982年)大同军节度使许从赟夫妇合葬墓,1986年8月发掘。墓为仿木结构建筑的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高大的墓门楼、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周壁有彩绘壁画,绘有文臣、侍女像等十四个人物,是辽代绘画艺术的精品。出土文物有铁器、铜器、陶器、木器等20余件。
方山永固陵(第五批国保)
时代:北魏
地址:新荣区花园屯乡境内的西寺梁山
俗称“祁皇坟”。方山永固陵是以中国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为核心的庞大皇家陵园,是现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
浑源县
悬空寺(第二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浑源县城南5公里北岳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
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六世纪),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皆明清遗构。全寺建筑悬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寺坐西朝东,寺门南向,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寺院呈长方形,长数十米,宽约5米,有大小殿阁四十余间。共分三组。第一组建筑以三官殿为主体,是奉祀道教之所,几座殿内供奉道教塑像。中间一组建筑是以三圣殿为主体,殿内供奉佛教造像。最后一组建筑是以三教殿为主,奉儒、释、道三教之祖。三教殿为全寺最高的建筑,为三层檐歇山顶,内奉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像。
恒山建筑群(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浑源县恒山主峰天峰岭阳面脚下
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北岳恒山历史悠久,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华誉,其主峰海拔2016.8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重要的道教发祥地之一。
恒山建筑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即有大小祠庙60余处。现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其中朝殿,又称员灵宫,为恒山主庙,是恒山中最大的庙宇;寝宫为恒山最古老的建筑;会仙府是恒山最大的仙道居住之处,内塑八仙人物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还有近二百处摩崖题刻和数十通御祭古碑以及塔林。恒山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我国道教圣地,号称“第五小洞天”。
栗毓美墓(第六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浑源县城东1.5公里永安镇
栗家坟砖券大门居中,门首镌刻“栗氏之城”。两通汉白玉碑分立大门两侧稍前。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制作精致的汉白玉牌坊。牌坊前两侧,各有一汉白玉墓表。在墓道两侧,对称地排列着五组十尊石像生,有羊、虎、马、武将、文臣,高大威严、气势磅礴。陵墓居最北端,封土高4.8米,台高0.75米,墓室内有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栗公所书的墓志铭,对栗毓美功绩评价颇高。
栗毓美(1778――1840年),字朴园,山西浑源人,是清代一位颇有建树的治河专家。曾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栗毓美调任河东河道总督,专管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和运河的管理。在他上任之时,当地经常发生水灾,栗毓美实地考察,多次摸索,创造了“抛砖筑坝法”。当这些砖坝筑成后,即使风雨大作,而大堤却安然无事。在他任职期间,河水没有决堤泛滥成灾。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十八日,栗毓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谥“恭勤”。栗毓美死后,清朝道光皇帝下谕为他在原籍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陵墓,当地人俗称“栗家坟”。
浑源文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浑源县城内永安西街北侧
据清乾隆版 《州志》 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源文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崇圣祠,两侧有东西廊庑等。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鸳鸯交手栱。为扩大殿内空间,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梁架为六架梁对单步梁。
律吕神祠(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浑源县城北 2.5千米永安镇神溪村东部
据史料记载,祠始建于北魏时期,后代多次维修。现存有大殿、山门、五龙影壁及钟鼓楼。根据现状推测,大殿应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时代较晚。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建筑总面积129.6平方米。檐下设有斗栱,形式为四铺作出单昂,内转四铺作出单杪,重栱计心造。大殿在山墙使用减柱做法,本应为四柱三间,只用了三柱,变成二间。梁架为通檐六椽栿用两柱,平梁中间置蜀柱,两侧施叉手承托脊槫,殿内墙面保存有壁画,梁架上保留有彩画。山门为砖砌拱券式门洞,上檐用砖雕出斗栱及垂花柱,青灰色瓦屋面。钟鼓楼均为单檐歇山顶,灰筒板瓦屋面。
浑源圆觉寺塔(第七批国保) (第二批省保)
时代:金
地址:浑源县城石桥北巷
寺内仅存砖塔,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约 30米。据清顺治版《浑源州志》记载,砖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明成化五年(1469年)、万历四年(1576年)及清咸丰九年(1859年)多次维修。
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九层,全部砖砌,无梯级可登。塔基为高达4米的须弥座。最下部叠涩数层,逐渐内收。砖砌门两层。四面嵌满砖刻浮雕,有歌舞伎乐、武士、猛兽。须弥座上部均施斗,每边转角铺作各一朵,眼砖刻兽头、卧狮等。每转角束腰雕莲花,束腰柱雕成金刚、力士支托,上置平座。平座斗五铺作双抄单造,皆用45度斜。塔身第一层,正南面开门为塔心室,原塑佛像已毁,塔内仍残存部分明代壁画和历代游人题记。塔身上端出挑砖雕斗,上承第一层塔檐,自第二层塔身向上,八层塔身均较低矮急速上收,八角各设短柱,柱上施叠涩椽飞、檐瓦。第九层又突然增高,塔刹下设叠涩基座,上为仰莲式受花,再上为复钵、相轮、宝盖、宝珠,最上立一造型精美的铁制凤鸟,首向西,可随风旋转,有风标的作用,也可避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候风仪实物-候风鸟(相风鸟)。
浑源永安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
俗称“大寺”。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回归故里邀归云禅师主持捐资重建,因高定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归里后又号永安居士,故寺名为 “永安寺”。元延二年(1315年)高定之孙高璞捐款在寺内建造了“传法正宗殿”,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传法正宗殿为元代遗构,殿顶中央置藻井,四周为天宫楼阁。大殿内四壁满绘重彩工笔水陆画一堂,共170平方米。画面色泽绚丽,共绘各种人像882个,儒、释、道汇合一壁,集我国宗教各派中神祗之大成。堪称我国明代绘画中的佳作。
寺院坐北朝南,原有规模甚大,现存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两侧为东西垛殿、东西配殿。传法正宗殿为寺内主殿,位居寺院中部,殿下台基凸起,殿前设月台。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上全部黄绿兰琉璃瓦覆盖。大殿檐下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计心造。殿内柱网布局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
荆庄大云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浑源县荆庄乡荆庄村
原名大云禅寺。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浑源县志》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庄为下院,胥元魏时建”,由此可知大云寺的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殿内东、西、南三壁存有壁画80余平方米,为明代作品。
古磁窑窑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浑源县城南15公里青磁窑乡古磁窑村南
遗址现存面积约6000平方米,堆积厚约1-3米。散布在地面的残瓷片随处可见,烧造期为中晚唐至金元时期。器型有碗、钵、瓶、罐、注子等。釉色有白、黑、青三种。唐代以后,烧造规模小,品种单一,以白瓷为主,主要器型有碗、盘。装饰以黑画花为主。一般器物无花纹,也有个别的黑彩绘画、刻花、剔花等。器物全部为支珠垫烧。
界庄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金、元
地址:浑源县城东南18公里界庄村西南
窑址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堆积厚约2米左右。窑址区已被民居蚕食。1997年试掘。全部为中晚唐遗物。器型有碗、钵、瓶、罐、盏托、注子、炉、研磨器、玩具等。釉色有白、青、黑、三彩、绿釉5种,还有绞胎器物盏托、碗、瓷塑等。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环底3种。玉璧底、环底碗的底心均施釉。钵有白、黑、青等几种,钵口部皆有一唇,鼓腹平底,均施半釉。注子分黑、白、青、三彩4种,皆短流,平底,施半釉,个别器物的短流作兽首状。界庄窑是目前所知唐代烧造三彩器、绞胎瓷最北部的一个窑口。
麻庄汉墓群(第一批省保)
时代:汉
地址:浑源县城西北8公里麻庄村
西汉时,麻庄汉墓群所在地为雁门郡崞县境,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频繁接触的地区之一。墓群位于麻庄村的古城洼周围,有封土堆20余座。
1973年发掘清理了两座汉墓群。两座墓群的形制均为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木墓。一座有两具漆棺,木周围填有沙子和卵石。出土的随葬物有铜钉、铜熏炉、铜博山炉、铜绢、石砚等,推测此墓应是官吏夫妇合葬墓。另一座有棺具一付,骨架为男性,出土的随葬物品有素面铜釜、洗、筒形器、熏炉、刷把等。在尸骨下有很多碎铁片,推测死者身份可能为武职官吏。
灵丘县
觉山寺砖塔(第五批国保)
时代:辽
地址:灵丘县城东南14公里的笔架山西侧觉山寺村
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辽大安五年(1089年)重建。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砖塔为辽代原构,余皆为明清所建。
砖塔建于西轴线前院中部,为觉山寺主体建筑,建于辽大安六年 (1090年),为国内保存较好、时代较早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平面八角形,塔檐十三层,总高44.23米。塔基底边长6.20米,由须弥座、平座、仰莲三部分组成。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总高3.58米,平座位于须弥座之上,平面亦为八边形,高为1.27米,仰莲位于平座之上,总高1.43米。塔基上各种雕刻十分精致,除斗、枋材仿木结构建筑形制外,其余兽面、花卉、菩萨、力士、行龙、人物等,皆采用剔地突起或圆雕手法雕刻而成,造型丰满,刀法流畅洗练,虽为辽制,尚袭唐风。一层塔心室内八面墙壁均有辽代壁画,现残存面积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明王、飞天等像。除少部分经后人重装外,大部分仍为辽代作品,面型、衣饰、手法尚沿袭唐画风格,辽代壁画见于寺观中极少,觉山寺塔内壁画幸存,为研究辽代壁画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
曲回寺石像冢(第五批国保)
时代:唐
地址:灵丘县三楼乡曲回寺村
曲回寺属五台山的下院,是一座曾拥有百余名众僧的佛教寺院,宋、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37年被日军烧毁,现仅存殿基、月台、道、柱础等遗迹。
石像冢始建于唐天宝十年,史志记载原有石像冢60座,以曲回寺寺院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总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石像冢群遗址。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3座。每座石像冢外形呈土石墓状,占地约20平方米,冢高3-4米,周长约30米。冢穴内石佛按1一2层封藏,佛象多少不一,少则30尊,多则50尊。佛象大小不等,最高5米,小者不足0.3米。有圆雕、半圆雕、浮雕,坐立不同,形态各异。这些石佛都用当地 “贵妃红”或“芝麻白”花岗石雕刻而成,质地坚硬,保存完好。
赵武灵王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战国
地址:灵丘县城西1公里处
现保存有高大的墓冢,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遗存的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他执政以来,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大胆推行“胡服骑射”,远攻林胡,近灭中山,使赵国迅速成为战国后期的中原强国。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推行的“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修筑长城、迁民北疆、开发边地、设置郡县等重大措施,促进了华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名伟人之一。灵丘县因赵武灵王墓而得名。
龙泉寺(第一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灵丘县城东北龙泉山南麓
该寺始建于唐代,历代都有修葺。现存寺院建有关帝庙、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奶奶庙、禅房、三节楼、无尚洞等。整座寺院半依峭壁,三面环山,苍松参天,杨柳掩映。
天镇县
慈云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天镇县城内西街
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1428至1430年)重修。前院圆形钟、鼓二楼上下两层皆置五铺作双抄斗,用材较大,手法简炼,元代建筑特征明显,其圆攒尖顶的建筑特征和风格,在国内现存的元明两代钟鼓楼中极为罕见。毗卢殿内有两座木质壁藏楼阁,是明代小木作中的佳品。
盘山石窟(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天镇县玉泉镇滹沱店村
明弘治五年(1492年)由游击将军董公主持开凿。石窟凿于盘山东山崖上,坐东朝西,南北两窟。俗称大石洞、小石洞。大石洞亦名"仙人洞"。小石洞亦名"观音洞"。洞内壁面皆为高浮雕像。正壁雕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两侧雕十八罗汉,保存完好。
沙梁坡汉墓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汉
地址:天镇县南河堡乡季冯夭村东南
汉墓群为南北向分布,东西向排列。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现存地层表面可见的汉墓有41冢,高8-12米不等,周长50-90米,1978年洪水冲出汉墓一座,棺木经C14年代测定: (BP)2340±100年,并出土东汉草叶纹铜镜一件,91-92年发掘汉墓二座、小型汉墓44座,出土了一批汉代的陶器、铜器。
阳高县
云林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阳高县城西南隅
俗称“西大寺”。始建于明代,清代曾进行过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4317平方米,单檐庑殿顶。斗六踩重计心造。后檐当心间置转角斗一朵。殿内使用“移柱法”和“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内塑三世佛,身后有背光悬浮着人物、鬼神等,佛坛至背光高达九米。释迦牟尼佛两侧有二弟子侍立左右,护法天王手持剑、戟,相对并列。殿内两侧塑有十八罗汉。殿内现存明代壁画1000多平方米,后墙绘有诸佛、菩萨、十八明王。塑三世佛的后壁绘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东西两壁是规模宏伟的水陆道场画,共计有123组画像。内容有“五岳圣帝、四海龙王、十殿阎君、大阿罗汉”等等。
古城堡墓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汉
地址:阳高县城东南30公里处
汉墓群分布在以古城镇为中心,方圆1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60余座,保存基本完整。
1941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开始在古城汉墓群发掘,先后两次共清理了六座墓葬。1943年,发表了一个简单的报告,介绍了其中三座墓的情况。三座汉墓,均为木椁墓,有墓道、天井,天井上面用方木垒框。随葬器物非常丰富,有铜器、陶器、漆器、铁器、骨器等。种类有五铢钱、绢布、带钩、墓镇、铜镜、麻布、靴、砚、罗、缯、印章、小型车马器模型等。从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来看,古城堡汉墓群应为西汉早期墓葬。
广灵县
水神堂(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广灵县壶泉镇壶山上
塔建在东侧前部,其它建筑围廊环抱。
原名洋水神祠,人称“塞外小天堂”。始建于北魏时期,几经重修增萁,现存的寺院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主要建筑有灵应宝塔、圣母殿、禅房、文昌阁、山门、钟鼓楼、老君殿等,儒释道三教都有。
左云县
白烟墩关庙
时代:清
地址: 左云县三屯乡白烟屯村
白烟墩关庙始建于清代,正殿三间,分别为奶奶庙,龙王庙和马王庙。白烟墩庙外型破败,但庙里壁画保存较好。壁画根据三个大殿的供奉,分别绘着各位神祗有关的故事等内容,有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尤其是马玉庙马王爷,神态凝重,额眼刺光,在其它寺庙很少见到。人们常说的“马王爷三只眼”,在这里可以看到。
左云县长城
时代:明
地址: 左云县
左云县地处大同市西部,仅以一墙(外长城)之隔与内蒙古为邻。是山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自古为边塞之地,境内有长城、保安堡等著名景点。因此,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多个朝代修筑的长城与近百座各类烽火台,更有大大小小数十座军事城堡。其中宁鲁口镇宁楼是居庸关以西大同境内最完整的敌楼。左云长城在左云辖境内走向大致为:由保安堡向南过徐达窑,转向西偏北,至威鲁堡,然后经三台边村至八台子村,转为西北方向,径马市楼、十二窑抵二十边。出二十边继续向西北四华里出左云县境入右玉县界。长城在左云县境内,长约八十六华里。长城大部分为黄土夯筑,因自然原因及人为破坏,部分长城段破坏严重。
摩天岭长城依山而建,跌宕起伏,高大雄伟,气势壮观、雄险,当地人称“小八达岭”。摩天岭长城是居庸关以西比较保存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长城。
月花池位于左云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却又与长城紧紧相连。它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在长城上的袖珍小城。
威鲁堡西十里的八台子“大单八”是建于光绪二年的圣母堂钟楼的遗迹,在义和团和文革中两次被毁,只剩部分遗迹。
以上部分照片来自宜宾客、疯旅人,谨表谢意!
大同推荐线路
华严寺-善化寺-大同观音堂-云冈石窟-阳高云林寺-悬空寺-荆庄大云寺-律吕神祠-栗毓美墓-浑源永安寺-觉山寺-左云县长城
▼永乐宫壁画白描摹本(厚宣纸 附彩图)
需特殊定制请联系13834223302
刘移江,画家,永乐宫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皮画”传承人。多年从事永乐宫壁画文化研究与推广工作,尤其白描作品成为众多院校的绘画教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