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见证了燃油车霸主们的起起落落,也解剖了无数电动车死亡样本后,沈晖反而从容了很多,2015年创立威马时他45岁,这正是一个成熟男性最黄金的年龄,45岁到65岁还有20年,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活下来,走下去,赢在最后。沈晖投身创业大潮的同时,国内一大批造车新势力集中在2014-2015这个时间段创立:李斌的蔚来,李想的理想,何小鹏的小鹏汽车········这群中年人看到了机会,而创造历史的最好方法,就是用自己的笔把它写出来。06. 铁王座的秘密:一场刀刀见血的硬核竞争菲斯克破产被收购后,硅谷很认真地问了马斯克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是你赢了?菲斯克(他们)输了?”马斯克也很认真地回了一句:“因为我们是唯一一家真的在(认真)造车的公司[14]。”造车,被称为“工业制造的皇冠”,一个国家的造车水平,基本上就是这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标杆。对,你没有看错,不是手机电脑等最流行的电子产品、不是医疗器械等最前沿的生命科学,也不是动辄数十上百亿美金的航天军工,工业制造里最难的产业是造车[13]。为什么?凭什么?因为这是唯一一个不容许有短板的行业,造车遵循的是“木桶效应”。汽车就像一个班上的学霸,它的魅力之处就在于,技术、安全、成本、规模,甚至营销,任何一项她都必须是优秀,单科不能不及格,综合起来还必须总分第一[13],实现1+1>2的正向协同。这个遵循木桶效应的学霸模型,有七块不能忽视的木板:资金、技术、人才、量产、成本、管理、营销。个个必须是及格线以上的水平,还要每个力争最优。测试一个人造车能力的最好标准不是给他3000万闭门打造一辆世界顶级的豪车,而是如何在限定成本、限定时间的前提下造出10万辆普通家庭敢用、能用、爱用的主流车型。更重要的是,跟燃油车相比,电动车不仅仅是一个出行工具的革新,而是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变革:一个出行的变革,一个智能化的变革,一个能源的变革。大众集团CEO Herbert Diess 把这三层转述为:一个最复杂的互联网终端,一个使用时间、频率大幅提高,更温馨舒适的空间。这三层的叠加,也意味着创业难度的指数级上升,不仅要懂车,能造车,造好车,还要懂互联网,既是硬件之争,也是软件之争。第一层的硬件就能筛掉99%凑热闹的,第二层的软件再次筛掉剩下1%中的99%,最后剩下的,经过层层考验还能在地狱中爬行到最后的,就是王者。不管是马斯克还是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新能源的这波造车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点:大多集中在40岁及以上。资金、人脉、人才、资源、管理······各个要素几乎都需顶配的变态要求,让这个赛道过滤了无数想要赚快钱的年轻血液,青年才俊即使想染指,也有心无力。这是一个完完全全属于中年男人的战场。毫无疑问,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大饱眼福,造车,一定是未来十年最精彩的一场高手对决,一场最漂亮的中年战事。学霸式创业的游戏规则简单又无情:赢了,你就是世界级的霸主。但想要坐上铁王座,你必须穿越地狱。这是为数不多几个未来可能会诞生新一任中国首富的超级产业赛道,任何一个意欲参加这场顶级赛事的创业者都勇气可嘉,但刀刀见血,白骨成堆。2020年的中国春节,留在上海过年的沈晖突然收到了一封亨利克发来的邮件:“嗨 Freeman,祝你中国新年快乐!听说中国有疫情,问候一下,你们还好吗?” 这位饱经风霜,如今二次出征的创业者依然保持了旧式的优雅和礼节。但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不会再回来了。在这种超级产业里,历史不会给第二次机会,亨利克不会有,其他失败者也不会有。而那些坚强存活下来的企业家们,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无比艰险的崎岖山路,也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黄金大道。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本文参考资料:[1]. 纽约时报中文网,为什么90年代是最好的十年[2]. Jim Motavali, High Voltage,The Fast Track to Plug In the Auto Industry[3]. 人民日报:改革开放30年海外人才引进综述:聚英才 创伟业[4]. 王千马,梁冬梅《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M]. 北京:中信出版社[5]. Stephen Moore, Kathleen Hartnett White, 能源大骗局[M].[6]. 杨仕文,美国非工业化研究[M].南昌:江西出版社[7]. Paul Lienert, The Rise and Fall of Fisker Automotiv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8]. ENGADGET: CE-Oh no he didn't!: Tesla's Elon Musk calls the Fisker Karma a 'mediocre product at a high price’[9]. In deep with Henrik Fisker: Despite floods and fires, 'I think we're beating the odds”[10]. Reuters: Special Report: Bad Karma: How Fisker burned through $1.4 billion on a 'green' car[11]. 经济观察报,鲁冠球:为“造车梦”奋斗一生 | 经济观察报年终策划[J][12].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绿人物】鲁冠球:“阿甘”正传[J][13]. 史蒂芬的专栏:造车?难度是想象不到的[J][14]. Sarah Lacy, The reason Elon Musk beat Fisker is the reason he’ll beat Uber (and the rest)[15].Barack Obama,”States of Union Address,” 2011 State of the Union delivered at the Capitol Building, Washington D.C.[16]. 久保铁男,谁推倒了美国三巨头[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7].John J. Fialka, 汽车战争:电动汽车的兴起、衰落和复苏[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8]. William W. Boyer, Edward C. Ratledge, Growing Business in Delaware: The Politics of Job Creation in a Small 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