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世人求名与利,是迫不得已,不求名与利,就不能生存得比别人好。既生存于人世间,名与利就能给人带来物质方面的许多好处。所以人们求之不已。但为了求名与利,不惜搭上自家的性命,这也是本末倒置。因为名与利的目的,是使自家的生命更趋美好,若以生命为代价,这就得不偿失。老子无非是让人在这个问题上清醒一点,不要忘了最重要的是生命,而不是名与利。

伯夷为名而死,盗跖为利而死,这只是两个代表,类似者还不知有多少。但名与利也有不同,有个人的名与利,有集体的名与利,为个人的名利而殉身,不值得。为集体的名与利,则另当别论。而集体又是何种性质的集体,又当别论。所以凡事总不可一概而论,都要具体分析。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乃千古不易之理。凡所喜爱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就不得不多花费许多金钱、时间与精力。这种喜爱之物收藏得多了,总有一天会散亡,到那时,就比别人失去得更多。人对某种事物,总是有爱好之情,没有爱好的人生,是乏味的人生,为了人生有快乐,让自己的爱好得到充分满足,虽有大费与厚亡,人们也在所不惜。因为大费是心甘情愿的,而厚亡则不会马上到来,在这之前,还可尽情享受一下。若象老子看得那样远,人们目前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停止,因为它们总会带来某种不符心愿的后果。不能为了这种莫须有的后果,而放弃眼前的快乐。这就是世人所以不能接受老子之教的原因所在。

人若是只守着心,不与外物发生关系,这种人生倒是十分的清静,但人人如此,则人类无法进步。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与外物进行联系中取得的。这种联系,可以是认识外物,也可以是利用外物。人可以受外物的引诱,也可以不受外物的引诱,这是人心的力度的问题。人心有力度,就可以与外物接而不受外物之左右。能锻炼得人心有力度,这才是真工夫。若怕外物,而不与外物接触,这是驼鸟政策,不足为道。

明太祖注:噫!深哉意奥,愚人将以为老子不贵天爵乎?非也。其戒禁贪婪之徒,特以甚多二字,承其上文,又以二知字收之,再以长久示之,吾故比云。且国之大职,王之下冢宰之官极位,若非天命,弃其此而受王位,可乎?六卿非君命而谗居相位,可乎?以次序校之,诸职事皆然。言孰亲孰多孰病?君子之亲日亲于道多多于道,小人之病病不务学道,贪非理之名,名藏货物,其非理之名,易夺货藏多而必恃,故厚亡。君子守有命之名,藏合得之物,是谓知足不辱。知止不危,可以长久,云永不坏也。

利也不是不可求,只是不要过分的贪婪。明太祖强调老子的甚多二字,就正是看出了这一点。老子说甚多,也正是说不可过分,只要不过分,则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帝王,凡事若要求,没有办不到的,只要心无厌,就能使贪婪之心变成现实。除了帝王之外,一般来说,就是那些富人,或有权者。他们都可凭借金钱或权力,使自己的贪心物欲不断膨胀,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戒禁贪婪之徒,其现实意义在帝王和富人及有权者身上。

自反而足,勿务外求,这种思想如能对帝王起一点作用,是非常有益的。像帝王这种人,手中有极大的权力,若头脑中的欲望太多,则会不顾一切地利用权力来为自己的私欲服务。所以需要一点自反而足勿务外求的精神,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之心。对他们来说,名与财货,已没有多大意义,他们需要的是知足知止,以此来守身守国,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0)

相关推荐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善抱者,肯定都是在位的帝王,只有他们才能建国立本,怀抱百姓.按照老子的思想,帝王如何进行统治?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大不同,但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道在万物之中,这就是它的广泛性.这种在不是物质形态的在,而是理念性的在.万物不论有如何的差异,都不能超出道的原则,这就是道对万物的在.所以说万物恃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