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记(2)---世间少有的奇女子·李清照
千秋人物记(2)---世间少有的奇女子·李清照
轻飘飘地走过人世间,是李清照的一生。
随着高产水稻占城稻的传入和推广开来,大宋的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第一次走上中国舞台的中心。歌舞升平景象正是李清照的前半生。
国学大师陈寅恪感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李清照赶上了这个繁华盛世,正如那一幅《清明上河图》。
而颠沛流离是她的后半生,国亡了,半壁江山丢了,家破了,无父无母,无儿无女,亲近的人一个个离去,不得不在窘迫中一步步接近死亡。
(一)少女生涯原是梦
李清照初次睁开眼看这个世界,是西元1084年3月13日,在中国乃是宋神宗元丰七年,那个地方是大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那一年王安石高居宰相位置,新法如火如荼在中华膏腴之地推行,而谁能想到一年后便随着神宗皇帝赵顼的去世烟消云散。
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及第,精通经史,长于散文。《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她的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还是宰相王珪的长女。在这样带着书香和富贵气的门第,她一点点长大。
而第二年,不过刚刚蹒跚学步的她,还未享尽人伦之乐,不得不身披白孝,手举白幡,告别最亲爱的母亲。也是这一年,她的父亲带着满腔抱负告别亡妻和爱女,步履蹒跚来到东京(今开封)太学任职。
6岁的时候,她第一次离开家乡,乘着遮风挡雨的牛车,随仆人穿州过县,一路风尘仆仆。到了,东京西门外,高额冠带的父亲紧紧抱住这颗掌上明珠,一别数年,彼此陌生的容颜抵不过浓浓的思念和血脉亲情。
父亲带着她来到租住的房子,小小的,却能盛下所有的天真和爱意。他的父亲已经升任太学正,一如当年方正廉洁,而且早早地被苏轼赏识,收为门生。
每天的清晨,一阵阵读书声自巷子里传来,清脆明亮,带着喜悦,她开蒙了。
她喜欢东京的热闹,喜欢站在父亲的身旁,看众人高谈阔论。她不知道,那是一群太学生,是他父亲的学生,带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情和激情,火花四溅。
偶尔苏学士(苏轼,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带着他那特有的幽默参与其中,而李清照最喜欢他那长长的胡须,如他长长的学识和放荡不羁的性格。
山东渐渐淹没于记忆。她的父亲续弦了,她和继母的关系渐渐融洽。
时光快的似乎心情还在昨天,而身子已经亭亭玉立,是个大姑娘了。被父亲宠的越发恣意放肆,父亲礼部员外郎的官位和外祖父曾经的宰相之威给了她太多庇护。
东京的天她觉得闷了,时常呼朋唤友如男子般到郊野踏青,轿子、毛驴是她们的常备工具。一群仕女,衣冠楚楚,长袖飘飘,走过汴河的堤岸和《清明上河图》上的那座桥。
16岁的某一天,盛夏正热,李清照走出喧嚣的东京城,抱着酒坛子,在一个叫溪亭的地方,一个丫鬟、一个她,看一湖山水,恣意流连忘返。醉醺醺摇奖驶入藕花深处,鸥鹭乱飞,自由的如她的梦想。
她着墨在生香宣纸上,写下了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 李清照(16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久,那个抱过她、亲过她、赞誉过她的大文豪苏轼辞世了,父亲带着李清照跪在空旷的院子里,纸钱纷飞,泪水乱流,遥遥拜祭这位辞乡万里、一贬再贬、贬去了海南儋州的长者兼亲厚之人。
(二)坎坷荆棘未离身
所有的长不大,终将长大。再浪漫的青春,也有尽头。18岁,李清照结婚了,嫁给了长自己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个人都是山东人。
公公赵挺之是吏部员外郎,算是门当户对。
而一年后,李清照19岁,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罢官入狱。
新嫁妇李清照不顾夫家反对,挺身而出救父,以女子身份多方奔走。天塌了的感觉,她第一次承受。
公公却是官运亨通。6月,授官尚书右丞;8月,授官尚书左丞。李清照不得不卑微下来,返身回到夫家,长跪在公公门前,父亲的命保住了。
她是一个出嫁了的妇人,朝廷明发旨意,元祐党人子弟不得留居京城,她却被作为男子对待,不得不离开京城。她回到了她出生的明水镇,而不是夫家所在的山东诸城兰家村。
20岁,正当青春年华,容颜在故乡的角落一寸寸凋零。与亲近的人天各一方。
一剪梅 李清照(约22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夫家的官位越发重了。公公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丈夫恩旨萌官。
同一年,父亲李格非被流放广西象郡,远在天的另一边。她不能去送行,被迫蜗居在故乡一隅之地,默默送上祝福与牵挂,等待着未可知的命运。
崇宁五年,朝廷大赦天下。李格非、李清照在其列。而父亲的踪迹已找不到,有人说已经死在了蛮荒之地。
她又一次来到了京城,托皇帝大赦天下的福。而公公已经是一国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有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希望,脚不在土地上,坠下来是早晚的事。赵挺之被罢相了,她找父亲骸骨的愿望落空了。
5日后,公公忧惧而死。死后3天,尸骨未寒,一家子全被新宰相蔡京投进了牢狱。铡刀时时可见,恐怖的日子煎熬了太多人。
4个月后,罗列的罪名“查无实据”,全家人被放出了大理寺大牢。或许更应该感谢的是宋朝“不杀士大夫”的惯例吧。就如罢相归隐的王安石,一贬再贬的苏轼,没有谁真的能把屠刀斩下去,而不是政敌仁慈不想杀生。
婆婆郭氏带着一家人狼狈地逃回山东青州。李清照在列,夫妻二人从此不问官场世事,填诗作词治学,守着丰厚的祖产过日子,一晃便是十四年。编著了一本皇皇巨著《金石录》,夫妻二人竟成为当时最优秀的金石学家。
丈夫赵明诚被起复了,任莱州知州。
(三)颠沛流离家国恨
公元1126年12月东京城被金兵攻破,次年4月金兵押着宋徽宗、宋钦宗这一对父子和宗室数千人并大臣、工匠北去,北宋亡。5月,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南宋开始。
时年44岁的李清照大惊失色,不相信这万里江山就这么破了。兵荒马乱,末世景象陡然登场。
李清照在青州匆匆整理金石准备南运(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从北宋开始),而青州驻军突然兵变,青州大户赵家首当其冲,乱兵闹哄哄涌来,明晃晃刀枪砍在家仆身上,血花四溅,横尸四处。李清照战战兢兢带着家人、书籍和收集的金石一路南逃,他们离开陷入了大火彤彤仿佛人间地狱的家。这一别是永别,此一生再未踏足这片故土。
而时任淄州知府的赵明诚竟也不战而逃,抛下百姓,趁着夜色,爬进篮子从城墙上被家仆放下来,不顾一切地逃了。
举国尽逃亡,满眼是扶老携幼的人。五胡乱华惨剧,再一次上演。那一次汉人南逃的起点是洛阳,这一次祸乱的源头在东京(今开封)。
浩荡长江边,看着一群群南逃的衣冠士人、将军、士兵,没有谁愿意停下来组织一场像样的抵抗,国家养士168年(960-1127),竟都养成了废人。皇帝赵构何尝不是如此,逃到扬州,逃到绍兴,逃到杭州,逃到明州(今宁波),逃到定海(今舟山),甚至逃到远离中原的温州。
她想起了楚霸王项羽的壮烈,用蘸血的笔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弃城而逃的丈夫竟还做了高官-金陵知府(今南京)。她还有她的荣华富贵,却在心里种下了厚厚的隔阂。
两年后,丈夫去世了。属于她的窘迫才刚刚开始。
丈夫在远离故乡的土地刚刚下葬。权臣、弄臣、武将纷纷盯上了她南逃带来的书籍和金石。先是逼迫,逼迫不从,再以钱财诱惑,其中王继先甚至愿意拿出三万两黄金购买李清照存留的古器物。
(四)孤傲一生至终老
她倔强地拒绝了。在没有子嗣,没有依靠的南宋,她一个人倔强地活着。用她才女、烈女的名声维护着仅剩的尊严。
她生病了,卧床不起。但她不能死,一死所有她和丈夫收集的古器物、书籍、金石拓本都将化为乌有。她在困顿中煎熬。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46岁或47岁,丈夫赵明诚已去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而其中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本还是丢了,丢在赵明诚妹夫时任兵部侍郎李擢戍守的洪州,那座城被金兵攻破了。和她在逃亡路上丢的书籍一样,寻无踪影,只在梦中。
兵荒马乱中,她四处逃亡。公元1131年,李清照48岁,金兵再次南侵,逼近杭州,她仓促带着大批书籍、金石逃往越州(今绍兴),借住在钟家,而钟家竟监守自盗。明知道贼人是谁,却不得不拿出剩余不多的钱财一件件赎回书籍和金石。曾经宰相王珪的外孙女、宰相赵挺之的儿媳妇、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这些光环一个个被打落凡尘。
她继续飘泊,带着所剩不多的仆人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这个时候,一个人,走进了她的心,照顾她,听她絮絮叨叨,听她讲东京的儿时记忆,讲那时的自由和繁华,一起落泪,一起吁叹。这个人叫张汝舟,逃到南方的北方人,一介书生,孤苦无依,如她一样漂泊漂泊,她放下顾虑义无反顾嫁给了他,那一年她已经49岁,年华已老,芳华不再。
而婚后她才知道,对方惦记的是她珍若生命的金石和书籍,是她外公、父亲、亡夫留给她的偌大官场人脉,是她绚烂至极的“千古第一才女”头衔。他要谋官、谋钱,稍有不从便恶语相向、拳打脚踢,他以为她已经没有回头路,只能默默忍受和顺从。
而李清照一纸诉状把张汝舟告到了衙门:离婚。举世哗然,舆论汹汹,她不肯低头。两个月的婚姻散场,两年的牢狱之灾降临其身。宋律:“妻告夫,徙两年。”她又一次进了监狱,高昂着头颅,如她的心,从不肯屈服。
9日后,她出狱了,却是被赵明诚的表亲搭救。她的心很疼,疼的要裂开。
此后二十年,她在临安城里草草度年华。校订增补了赵明诚和她倾注大量心血一生所爱的《金石录》,并在71岁高龄变卖家产把这本书刊行于世。
心愿已了,了无牵挂。公元1155年5月12日,72岁的易安居士永远闭上了眼。“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她一辈子做到了孤傲,但是何曾真的安定下来。她无愧于任何人,而谁又愧对了她。
“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痛哉。
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约67岁)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2018年8月9-10日于伊川
备注:图片和音乐来自网络,其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