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记“星星公益联盟”后勤部部长仲雪琴
她是一名“资深”志愿者。个人志愿服务时数3000多小时,在“文明吴江”志愿者排行榜名列第四;
她为爱伸手,无偿献血。十年来,共献血49次,其中全血16次,共计5000毫升。捐献成分血33次,共计33个治疗量。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也加入无偿献血行列;
她是一名“民间河长”。为了保护盛泽的河流水质,她认领了一条河(上下荡)担任河长,进行爱河护河宣传;
她是第439110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她说:“等我生命消失的时候,自己的器官能给别人带来希望,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她是仲雪琴,今年55岁,土生土长的盛泽人,“星星公益联盟”的后勤部部长。她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服务精神,用凡人星火点亮人间大爱。
“我叫仲雪琴,是一名志愿者”
她让身上的“红马甲”有了力量
去年疫情发生后,盛泽多处卡点和小区招募志愿者。情况特殊,支援力量越多越好。
“小文,现在社区在招志愿者,反正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一道去么好了。”
“雪琴姐,你去我就去。”
“我肯定去,你跟我一道吧。”
就这样,仲雪琴和她的姐妹们把坛丘社区、山塘社区、翡翠半岛、锦盛苑等地的防疫卡口志愿服务工作给“承包”了下来。
她们协助社区摸底排查人员,发放疫情防控通知单,对进出小区的所有人员进行检查、体温测量,并做好登记等工作。
每天的值守,即便只是把额温枪抬起、测量和放下这样简单的动作,重复成百上千遍,也是一项不可小觑的繁重任务。而每当夜幕降临,在寒风和低温中,坚守的辛苦更是不言而喻。
但仲雪琴的心里却是甜的。“自己的付出能够换来一方的平安,值得!更何况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一群姐妹并肩在一起。”她说。
40多天,320多个小时,疫情防控中,仲雪琴像一块砖一样,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公益宣传和服务怎么做才深入人心?仲雪琴的回答是,用实际行动踏踏实实地把它做好。
她走进敬老院,给老人们理发。一开始,仲雪琴是不会理发的,她便找师傅学习、看视频、看教程,从亲人“下手”,慢慢地,总算摸出一些门道。待基本掌握了这门“功夫”后,仲雪琴才放心去服务老人。
隔三差五,仲雪琴会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敬老院里有一位杨老爷子,仲雪琴时常会陪他唠唠家常,还会帮他剪指甲,不认识他们的,还以为是一对父女。
在仲雪琴的带动下,仲雪琴的丈夫和儿子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他们一起入户宣传垃圾分类,一起为防疫护航,一起关爱老人,一起为爱捐赠,用小家温暖了大家。
“纽扣掉了我来补,口袋破了我来缝”
她让更多的志愿者安心做志愿
因为是盛泽人,仲雪琴对家乡的环境很熟悉,尤其是每条河(湖)所处的位置。为了保护当地的河流水质,仲雪琴认领了一条河(上下荡),成为了一名“民间河长”。她严格按照“河长制”工作要求,认真履行河长职责,发现问题后及时通过河长制APP举证上传进行反馈。
“乡亲们,污水不要倒入河中,从自己门口流过,多影响美观啊!”“河水也爱美,垃圾不要扔哦。”盛泽的巡河工作中,经常能看到仲雪琴的身影。让她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河湖的保护,巡河志愿队伍越来越大,还有了小朋友的加入。
志愿服务多在外面跑,代表着志愿者身份的红马甲也难免出现破损,而每次忙完志愿服务,回到家中,仲雪琴都会把一件件红马甲整理打包,有破了的、掉了纽扣的,她就会帮忙补好。
“有人说破了再买一件,我觉得不舍。一方面破得不是很厉害,另一方面红马甲也见证了我们每一次的志愿服务。”仲雪琴说。
在仲雪琴认真而负责的精神感染下,她所在的“星星公益联盟”团队也迅速扩大,很快从一个零散的草根团队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化的公益组织。她说,这让她多了一份自豪感。
“不能献血了,我就捐献器官”
她让“热血蒙面侠”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
2011年5月,仲雪琴带着1岁的孙女去医院体检。“医院旁边有个献血屋,我一直有献血的想法,就鼓足勇气走了进去,没想到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仲雪琴翻出她的献血证,一本又一本,满满地记录着她的献血故事。在2017年底,仲雪琴又尝试捐献了血小板。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仲雪琴通过献血平台预约再次献血,成为最美“热血蒙面侠”。2月27日,她和两位志愿者前往苏州血液中心捐献B型血小板,希望帮助盛泽一名患病的5岁女童。三人中,只有仲雪琴的血小板达标。
血,是生命的象征。血与血相融,让生命的延续更具意义。现在,仲雪琴不怕献血,反而怕自己不能献血。
“等到不能献血了,我就捐献器官!”某天,仲雪琴说了这么一番话,并随即付诸行动。在中国传统观念下,捐献器官需要勇气,但仲雪琴告诉自己,能用自己的器官让别人的生命延续,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仲雪琴成为了第439110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
“谨为生命,传递美意”是仲雪琴的微信个性签名,短短的八个字,便是对她故事的最好诠释。
作者:沈佳丽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