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才女都被诟病,为什么却少有人反对张爱玲?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武亦姝之后,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评论,大意是说,现今人们对才女的要求也忒低了,会背诗词就行?!

看看大观园里那些个姑娘,个个能提笔写诗都没什么了不起,撑得起才女名声的只有宝黛这种斗诗能夺魁的。

《红楼梦》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虽不能完全赞同,倒是让我想到,到底什么样的“才女”才会让大多数人都觉得她不负盛名?

直到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答:有哪些非常漂亮的比喻?

说到比喻,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名字是张爱玲:“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种脍炙人口的比喻先不说,张爱玲还有很多同样精彩,知名度却不那么高的比喻:

她写植物:“那绣球花白里透蓝,透紫,便在白昼也带三分月色”,仔细观察过绣球花的人会懂这句比喻有多传神,犹记得当年第一次注意到绣球花,围着它前前后后看,也就想到了“梦幻”这个形容词……后来在《连环套》里看到这一句,瞬间折服,怎能形容得那样漂亮又贴切?!从此每每见到绣球花,便想起这句比喻来,默念着“便在白昼也带三分月色”,心里便与有荣焉地趾高气扬起来。

绣球花 图片来自网络

她写人物:“抬轿子一样抬着一张粉扑子脸,四平八稳,纹丝不动”,忍俊不禁,又感慨:够入木三分,也够刻薄。但别人全都愚蠢可笑独自己高高在上的刻薄,与冷眼旁观世间一切(包括自己)的刻薄,到底在境界上有着天壤之别。于是,张大小姐的这刻薄不会因冒犯了谁而遭人嫉恨,反而会让人于热闹繁华中抽离出来,看到繁华背后的虚妄荒谬之处,生出些许清醒。

当然,她最擅长的,还是女人内心的那些小情绪:

“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如果你还记得某次刻骨铭心的痛苦,看到这句就会明白,曾无影无形折磨过你的东西,原来也可以把它表述得有声有色。

“薇龙觉得自己是《聊斋志异》里的书生,上山去探亲出来之后,转眼间那贵家宅第已经化成一座大坟山”,这比喻的想象力和渲染力,惊心动魄,也只能是一个大写的服。

《聊斋》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已无需列举更多,怀着小粉丝终于有机会表忠心的激动之情,在问题下面洋洋洒洒写完一篇回答,点击发布!默默幻想借着才女的光指不定有一堆人点赞之际,顺便去翻别人的答案。竟然都被人说了?某些金句还被一提再提?!

倒像是我在整理别人的答案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这不正说明张爱玲的比喻深入人心么?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比喻用得好就能撑得起才女之名了?

还真是。

谢道韫算是历史上数得过来的才女,只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便成就 “柳絮才”的典故,比起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获得赞誉的轻巧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人家的比喻就是用得好哇!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你们感受一下这差别……可见,会用比喻有多重要。心疼她兄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不仅是才女会用比喻,那些让人一看就喜欢、还能传几千年的名句名篇大多数也是用了精彩的比喻: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千多年前,才子曹植写给她女神的赋,一千多年后,男士们被女神惊艳到时还在用。

《十八岁的天空》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难得的是,不仅普通读者中张粉无数,在学界,也有无数的研究和赞誉。

一向骂人不留情面的木心,评价张爱玲的时候说:“她的文学生命的过早结束,原先是有征兆可循的,她对艺术上的“正”和“巨”的一面,本能地嫌弃,而以“偏”和“细”的一面作为她精神的泉源,水是活的,实在清浅,容易干涸了”总觉得这段看似评判的话,其实有无限惋惜。也就是说,木心先生是高度赞扬张爱玲的才情的——水是活的,所惋惜的是她不愿意往“正”和“巨”这种所谓“大格局”的方向走,以至于精神源泉有限而使文学生命过早结束。

张爱玲的才女之名固然不仅仅靠这些漂亮的比喻。但反过来,其他人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才女之名被诟病也并不太冤。

要知道,赋比兴可是从《诗经》起,就被大量用到表达和创作之中,普通人都能随口自编自创几句,对才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也并不过分。

余音读书

晚上写完这篇,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只能选一部最喜欢的张爱玲作品,会选哪一部?先想,《倾城之恋》吧,后来又想:还是《半生缘》好了,末了又觉得,《金锁记》也真是好。

那么,你呢?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

读书   电影   生活

Miss略知一二

微信号 : xiaolingyu0331

新浪微博:@余音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