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杨宝森丶厉慧良因芥蒂而失和

杨宝森、厉慧良两位大师:由芥蒂而“将相失和”,痛心!

雲泉

厉慧良先生《汉津口》

一九五六年国庆节过后,天津市京剧团决定到北京、武汉、上海等地演出,摆出了走向全国的态势。

为提高剧目演出质量,文化局与剧团领导议定:由厉慧良陪杨宝森在《杨家将》里演七郎,杨宝森陪厉慧良在《长坂坡》中演刘备。双方均无异议。

厉慧良两眼闪光,又盯了负责人一句:“杨团长那里,敲死了吗?”

“放心”但是过了一夜——杨宝森的管事匆匆赶来向负责人报告:“杨团长身体不好,刘备的活儿来不了啦!”

杨宝森先生《失丶空丶斩》

负责人立即陷人两难之地。据一位杨门弟子破译,七郎是正工武生活儿,刘备则是二路老生活儿。只有在唱义务戏的时候,余叔岩才陪杨小楼、梅兰芳演刘备,营业戏却绝不可能。秉承师训,这很可能道出了杨宝森的心声。

照原计划,厉慧良在北京吉祥戏院陪杨宝森演了七郎。

杨、厉芥蒂由此而生。

剧团从武汉转到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门口霓虹灯一会儿亮出杨宝森,一会儿亮出厉慧良。两个红“角儿”各自推出自己拿手好戏,都“铆”上了!

这里是杨派形成的基地。

这里是“历家班”问世的摇篮。

四十八岁的杨宝森继谭、余之后把老生声腔推向一代高峰。

三十五岁的厉慧良已然是独树一帜的第三代武生!

但,杨宝森毕竟是常来常往,厉慧良却阔别了多年,因此,上海对厉慧良的欢迎尤其狂热。

春节前,剧团载誉回津。

汇报演出由除夕开始。十分明显的是,天津观众的热点亦在厉慧良。大年初一的《钟馗嫁妹》,因为高台摔叉,厉慧良伤了腿,迫使次日的《挑滑车》不得不减活儿,以致引起观众“抗议”。这时厉慧良演与不演,直接影晌到剧团的收人!他公开“叫板”了:“你叫座儿,我服你!”显然,这就要了杨团长的“短儿”!厉慧良并非不明白有时候“叫座儿”是不能与艺术价值划等号的。

二月十三日,杨宝森依然平静地演完了《奇冤报》。谁也没怎么珍惜,都不曾意识到这竟是杨氏在天津最后一场告别演出!

以当时的形势发展而论,基本上厉慧良是顺风顺水,而杨宝森正走“背字”。

从领导层的眼光看:杨宝森在艺术上已达到最高极限,受身体条件制约,演出常力不从心,也就靠卖名气了。厉慧良在艺术上正是蒸蒸日上,潜力极大!从观众群的眼光看:厉慧良叫座儿,号召力绝对压倒杨宝森。“杨派”未必不“俗”,但“杨迷”确需修养;“厉角儿”何尝不“雅”,然“厉迷”实为广泛。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文化部艺术局马彦祥不得不亲自来津调处。结果是:市团一分为二,杨宝森率一团,厉慧良率二团。

厉慧良在东北大红大紫,杨宝森则从山东败北而归。

杨宝森何以失利?

三十五年后,厉慧良捻髯做注:“一个大珍珠商去了棒子面市场!宝森的戏只能在京津沪三大城市唱,在谭、余打下基础的地方唱!”

情况反映到上边。市长明确指示:“谁有干劲,谁有威信,谁有前途,用谁!”

一团人心浮动,有些演员写条子要求离团。

一次开会,负责人公开表态:“谁想走,请便!”杨宝森刚走进会场坐下,猛听到这话,立即站起,离开会场。

杨宝森递上一份退团报告:

“为体弱申请退团休养事

宝森近因身体过于赢弱,无力再行演出,故即申请离团长期休养,急恳钧局赐予批准,无任感戴。谨呈

文化局负责同志。

杨宝森谨上一九五七年七月七日”

这天晚车,杨宝森离津。几位宝华社旧人为之送行。

“您走了,我们干着还有什么意思?”

“你们还要干。我过两天还回来呢。”杨老蔫儿努力做“轻松”状。

不久,剧团负责人并文化局一位副局长携市委书记特批的千元巨款进京送到杨府,以示慰问。

其后,杨宝森和“管事”不断从北京寄过信来,说周总理准备以程砚秋、杨宝森为主建立国务院直属京剧团,说建团名单已经拉出,有谁有谁…..后来便没有消息了。再后来便传来了杨宝森于北京麻线胡同寓中不幸病逝的消息。他年仅四十九岁!那是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

同日中午,噩耗传到厉家,全家人正为厉慧良饯行。他奉命随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就要启程。放下电话,厉慧良这顿饭说什么也吃不下了,虽说是将相失和,现而今戏散人亡,不禁黯然神伤。杨宝森厉慧良这台《将相和》没有唱下来啊!

杨宝森先生

人谓:杨三爷是“死后红”。确实不错。杨宝森一辈子没有唱到马连良那样的威风。但是,三十几年后,“杨派”却唱出来老生行的七分天下!“后劲”如此之大,着实值得玩味。

贬厉的人常常指责厉慧良太不懂事儿,在杨三爷面前,厉慧良算老几,其实,厉慧良只不过对论资排辈的儒家传统有所冒犯,而决非发高烧、说胡话、历史应验:“厉派”形成,成为中国京剧武生行当中继第一代俞、黄、李,第二代杨、尚、盖之后,第三代武生里一个破天荒的奇迹!狂热的“厉迷”们把他封为“当代武王”,捧上“京剧舞蹈皇帝”宝座。同样,这也着实值得玩味。

几次听到厉慧良“训徒”:“我跟你们讲四句话: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三进履、闻鸡起舞、将相和。”最后一句,他总要重复:“将相和,没有将相和,就没有京剧事业。”

一次,有人向厉慧良讨教:“你怎么评价杨宝森?”

厉慧良捋起美髯,一板一眼地评了起来:“宝森是个不够格的老生,可他唱出来了,还唱出一个‘杨派’,影响到国外。这就了不起,这就伟大!”

“侯喜瑞那个头儿,唱花脸不够格;周信芳那嗓子,唱老生不够格;盖叫天不能翻,唱武生不够格。可他们都自成了一派。这就了不起,这就伟大,这就叫人定胜天!”

杨宝森九泉有知,亦当瞑目。这才是畏友,这才是知音啊!厉慧良如此评价杨宝森,实际上是把那台没有唱完的《将相和》、不同于《将相和》的《将相和》,漂漂亮亮地唱下来!谁听了不喝采!

(0)

相关推荐

  • 我喜欢的几位京剧老艺人

    (来源:刘云轩的博客) 我对京剧虽然很感兴趣,但却算不得什么戏迷,因为我很少到戏园子去看戏,最早就是听些广播,而后是磁带,这几年有了光盘,也学会了在网上看一些视频.但是您知道啊,戏曲.曲艺这东西,看现 ...

  • 厉慧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刘连群)1

        九十年代初的某个初夏的一天上午,一位老者健步走进了天津某家市级文艺团体的办公室.他中等身材,颊下蓄着雪白的长髯,上身穿着鲜艳的大红T恤,年迈而又时髦,精神矍铄.     "我叫厉慧良 ...

  • 浅议高盛麟与厉慧良   厉慧良生前,曾经...

    浅议高盛麟与厉慧良 厉慧良生前,曾经先后说过两个人不能学,不可学,一位是高盛麟,另一位就是他自己. 其一,他们在总体上都是宗杨派的.高盛麟不仅在科班就深受杨派熏陶,而且拜杨派武生名师丁永利为师,并有幸 ...

  • 厉慧良与杨宝森芥蒂由来

    提起厉慧良先生,可以说毁誉参半.有人说他目空一切,有人说他人品不佳,甚至说就是他挤兑杨宝森.厉慧良作为一个旧社会走过来的艺人,确实存在不足,但绝不是传说中的那样不堪. 一九五六年,身怀十大绝技的大武生 ...

  • 杨宝森学余叔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现在我要说一个人,他对发扬余派艺术也是功劳显著的.不过,说了出来以后会有人不同意.不管它,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杨宝森. 杨宝森不是已经自成一家,称为"杨派"了吗,怎么也把他算在余派传 ...

  • 厉慧良与杨宝森之死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来源:戏迷知音的博客) 厉慧良到津后,得到天津领导重视,当时领导是方纪,问厉慧良组建天津团需要谁,厉慧良推荐3个人,杨宝森.侯喜瑞和言慧珠,天津方面去北京考察,杨宝森只卖半堂座 ...

  • 闲聊李少春丶高盛麟和厉慧良“三大武生”的称谓由来和原因

    闲聊李少春丶高盛麟和厉慧良"三大武生"的称谓由来和原因及历史背景 前几天转一篇"说说三大武生",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但和我观点一致,文章发表后有些方家有点看法,认 ...

  • 魏子晨:厉慧良杨宝森的合合分分

    天津在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明显感到不组建市级京剧团不匹配了. 厉慧良来到天津,住进中国大戏院1 号室,不久,文化局为他购置了一所独门独院: 大营门全昇里19 号,共九间房.1955 ...

  • 厉慧良:老先生刺激你是关怀你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 【转载2】厉慧良的绝活和轶事(刘心化)

        厉慧良的轶事     一,1946年<厉家班>的连台本戏<西游记>演到"五行山"后,厉慧良暂时无戏,向父亲请假半月经武汉.南京到上海去开眼界,主要是 ...

  • 京剧《白猿教刀》厉慧良 王玺龙演唱

    京剧《白猿教刀》厉慧良 王玺龙演唱

  • 柏龙驹:厉慧良的那两下子

    最近看了几出戏,总觉得有些演员身上缺少些什么,这时总会想到厉慧良.其实我和厉老并不熟,早期只是闻名而已.六十年代在北京看京剧现代戏<六号门>,他演一个配角,穿着对襟的工人服,一上场,把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