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不只是历史书上的水利工程,一篇文章告诉你可以怎么玩!
那天跟朋友说起都江堰,朋友接过话来:“都江堰不就是古代那个水利工程吗?”我恍了下神,其实都江堰不仅仅只是水利工程,同时也还是一座城市。
这跟另一个地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们都知道黄山,有部分朋友却会忽略掉,黄山也是一座城市。可不管怎么说,都江堰作为现代水利工程的鼻祖,一直是我们国人共同的骄傲。
今天,我想要带你们来都江堰市,进入到都江堰景区看看,一起来见证它的绝妙之处。
相信不少人对都江堰的印象,最早都来源于上学那会的历史教科书吧。纸上得来终觉浅,虽说书本中描述得有声有色,不过终究不够立体,体验更是不够深刻。
作为水利工程,本身并无多少看头。不过,都江堰却不一般,这可是公元前的产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年的历史,直到今天都还在使用着,惠泽千百年。
我们知道,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事实上,在修筑都江堰之前,这一带常发洪水,每到雨季,奔腾而下的岷江夹带着沙石,毫无阻挡地一泻千里,给低洼的成都平原频频带来灾难。这就是修筑都江堰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不是洪就是旱,当地自然民不聊生。也正是李冰率众完成的这项“救世作品”,为这片土地日后的富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都江堰景区门口外,有一座非常宏伟的廊桥建筑,这就是南桥。相信很多人在景区的宣传资料当中,都有看到过这座桥的身影吧。南桥是一座清代的建筑,平时桥上也有不少男女老小在乘凉散心。
买了票进入景区,我的游览重点主要是飞沙堰、宝瓶口和分水鱼嘴。从离堆公园,也就是售票口进去,按照先后顺序的话,其实是倒着来参观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作模式,是有顺序的。岷江从上游而来,先是流经分水鱼嘴,再经过飞沙堰,最后才通过宝瓶口被送至下游平原。可在参观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先参观了宝瓶口,再是飞沙堰,最后才看到鱼嘴。
我当时就很纳闷,景区入口是不是该设置在上游,然后按照都江堰的工作流程来参观,会更好一些?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方向,岷江流经都江堰的时候,就是在鱼嘴开始分流。
岷江分流后,形成外江和内江。外江为自然河道,也就是金马河。在雨季到来的时候,水量大,于是富余的江水可以通过鱼嘴从外江泄出。而内江则是人为修筑的河道,开凿者正是李冰等人。内江能将江水源源不断地送至下游的成都平原。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之上才能物产丰饶,安然生息,成就当今闻名的“天府之国”。
“鱼嘴”这个名字非常形象,因为前端形如鱼的嘴巴,故得名。其实,除了嘴巴相似之外,这江心小洲的构造也神似一条大鱼,连身上的鳞片都“清晰可见”。
鱼本为水中生物,为自然所产。都江堰水利工程虽出自人手,却没有在此显得违和,反而和自然融洽得甚是巧妙。我想,这才是古人的真正智慧所在。不以破坏为目的,从自然中来又从自然中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从中可见一斑。
在岷江的江心中,还有一个水利文化展厅。里边有都江堰的小模型,让人更直观统一地看到整个水利工程的运作过程。
在都江堰内江的江面上,横跨有一座古桥,名为安澜桥。世人给这座桥赋予了更浪漫直白的意义,安澜桥也被视为是“天下爱情第一桥”。
安澜桥是中国古代五大名桥之一,历史上的岷江汹涌难渡,不少人想尽了办法在江面上建造桥梁,最后也难逃被滔滔江水所毁的命运。直到清朝嘉庆年间,何氏夫妇自发捐款,发动民众修建了安澜桥,希望能够安稳渡过狂澜,直到今天,足足有两百多年历史了。
也正是因为这对夫妻的慷慨解囊和雪中送炭,人们把安澜桥叫作“夫妻桥”,以此纪念何氏夫妇二人的恩德。
那天,我正好在安澜桥前看到一对年迈的老人在合照,他们的笑容是多么的真挚,恰恰也迎合了这“爱情桥”的意义。我把这一幕也给拍了下来,想与你们一同分享。
人人都向往着美好的东西,而爱情则是千百年来一直被歌颂着渴望着的美好之事。
在安澜桥的不远处,有一座道教庙宇同样值得前来参观。本在东汉的时候,二王庙只是一座纪念蜀国望帝的祠堂。在清朝的时候更是重建为二王庙,用来祭祀李冰父子为这片土地所作的功劳。
一面朱红色的墙上,李冰修建都江堰时的治水口诀格外醒目:“深淘滩,低作堰”。墙上还标有所作时间,为嘉庆二十三年,也就是1818年,已有202年的历史了。
看着保存得还算完好,可这幅字中明显的修补裂痕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才得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把整面墙都震倒了,如今看到的样子,是之后由修复的师傅一片片复原贴上的。
前面提及到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那么来到飞沙堰,第二道工序开始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飞沙,顾名思义就是进行排沙。当要流向成都平原的内江水量过大的时候,如果失去了飞沙堰的作用,那么狭窄的宝瓶口势必会沙石堆积,导致堵塞。此外,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鱼嘴在分流上起不到显著的效果,那么“不必要”的江水还可以漫过飞沙堰而再次通过外江泄去。
考虑周全,也是让人们感到佩服的一个细节。
至于第三重屏障,就是宝瓶口了。我们都知道,瓶口大多都是窄口的,相比鱼嘴和飞沙堰,宝瓶口更像一个关闸。当雨季来临,水量激增甚至发生洪水的时候,经过了前面两道防洪工程,加上宝瓶口位置狭窄,更是起到了制约江水失控地冲向成都平原的作用。
重重的关卡,看似简单,实质上极具合理性。李冰等人利用自然条件,而建造的这一伟大水利工程,哪怕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考证,都无法撼动其地位。
游览完都江堰后,有时间的朋友也可以在灌县古城里逛逛。都江堰旧时并不叫都江堰,而是叫灌县。我的名字中也有一个“灌”字,所以记忆特别深刻,也倍感亲切。
也因为都江堰的名气,所以才把名字改了过来。以前我总觉得,把一座城的名字改了,去迎合一处景点并无多大的意义。参观完都江堰景区后,我突然发现,这也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都江堰已经不仅仅是一处水利工程,或是供人参观的景点,它更像是一种图腾,是古人为了保一方安宁而与大自然进行的长久博弈,最终人与自然达成共识,和睦相处。
如果你来成都,记得去一趟都江堰。再好的文字都不及亲身体验,而再美的风景也不过亲眼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