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本质上是一种角色扮演,用户通过“换脸”,满足自身不在场的角色代偿心理。“蚂蚁呀嘿,蚂蚁呀厚……”配合着《不怕不怕》洗脑的曲调,几张静态人脸夸张地扭动起来。仔细一看,其中不少是明星,还不乏许多萌宠和动漫人物。最近,这样一款“蚂蚁呀嘿”的特效视频席卷抖音、快手、微视、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连陈奕迅都在元宵节当天出镜模仿,点赞量超过400万。特效视频的走红,直接带火了制作视频需要使用的变脸App——Avatarify。2月26日,它排到了苹果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榜第一名,超越了微信、抖音、拼多多。Avatarify,取名自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阿凡达》(《Avatar》),功能也如《阿凡达》中所见的特效一样,只需一张照片,就能将自己的表情实时同步到别人的面孔上。Avatarify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Ali Aliev的俄罗斯程序员。起初,他只是想逗一下用Zoom开视频会议的同事们。于是,基于一篇论文中的开源项目first-order-model,他写了Avatarify的代码,并将自己的实时表情放到Elon Musk的脸上,进入会议室——同事们惊讶地睁大了眼、捂住了嘴,而屏幕里Ali Aliev假扮的Elon Musk淡定说自己进错了会议房间,礼貌地和大家打招呼,还夸女同事的发色好看。事实上,Avatarify的实时变脸功能尚处于初级阶段,动作幅度过大、背景过于复杂、脸部照片不全等都会破坏“以假乱真”的效果,因此很难真正用于视频会议。但面向手机端App市场进行推广、用于大众娱乐,Avatarify的功能绰绰有余。使用Avatarify制作爆火的“蚂蚁呀嘿”短视频,只需要三步:导入手机里的人脸图片,选择视频demo,Avatarify就能自动生成短视频,再一键保存即可。如果想要照片中的多人都动起来,根据抖音中大多数视频制作教程,则还需要“剪映”和“腾讯加速器”进行辅助——得益于“蚂蚁呀嘿”的爆火,这两款App的下载量也迅速飙升,分别位列苹果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榜第二名和第三名,仅次于Avatarify。如果你有印象,上一回火爆至此的“变脸”App,叫“ZAO”。2019年8月底,“ZAO”上线App商店,让本只流行在科技界和电影界的换脸技术“白菜化”。只要有一部手机,一个普通人就能在几分钟内把自己的脸嫁接到明星身上,做一段“明星梦”。然而,“ZAO”的流行神话不过昙花一现——由于玩法单一而很快失去用户注意力的同时,也因为隐私、监管等问题被工信部约谈,仅仅几天就下架了。“ZAO”的前身还可以追溯到DeepFake——这款在国外盛行的“变脸”技术,于2017年底在Reddit上首次出现,被用于在色情视频中合成名人面孔。此后,在监管和法律尚未健全的时候,DeepFake曾一度被滥用。为了提高传播度、进行营利,有人曾将DeepFake算法整合打包成一个软件,引进到国内,在淘宝上以“AI换脸”为标签出售,甚至附送用DeepFake制作的淫秽视频。和“ZAO”相比,Avatarify的功能似乎刚好反了过来——前者是将自己的脸放到demo中的明星身上,后者则是让demo中的明星按照自己的面部行为活动起来。但在内核中,人脸识别和深度学习是同质的,换汤不换药的技术仍是需要警惕的潘多拉魔盒。如今,“ZAO”黯然下架,DeepFake遭到美国国会限制,Facebook、谷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开发与之抗衡的检测技术。但只要技术仍在,使用它在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投机者就会源源不断。用Avatarify 制作的“蚂蚁呀嘿”短视频,为何能如此爆火?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画面魔性、旋律洗脑、具有娱乐效果、操作好上手,这些都是类似爆款视频的共同特征。在“ZAO”的潮流褪去后,又有过“毕业照”“军装照”等静态换脸程序如雨后春笋。几乎与“蚂蚁呀嘿”在抖音流行同时,腾讯微视也推出了“老照片竟然可以动起来”功能,效果与Avatarify类似——上传照片,即可获得一段动态影像。对于“换脸”,大众一直保持着居高不下的热情,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换脸”程序,只要应情应景地出现,便能激发传播热潮。这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是一次常规运营手段。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秀兰指出,“AI换脸”本质上是一种角色扮演,用户通过“换脸”,满足自身不在场的角色代偿心理。“换脸”的含义在于用其他的物体或意象覆盖自己的脸,从而进入另一种“展演情景”。在使用Avatarify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各种动态demo,让明星、萌宠和动漫人物表演自己希望的效果,甚至将自我部分代入到角色之中,完成一场带着面具的“自我展演”。从最初级的贴纸美颜、特效滤镜,到有配乐、有动作、甚至有剧情的动态“换脸”,都是数字时代“自我展演”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技术不断自我扩张的同时,用户也一步步实现了越来越投入的“角色代偿”。通过社交媒体掀起的“换脸”热潮,来得迅猛,去也匆匆。在一轮又一轮的娱乐浪潮中,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正持续地受到各界关注。2019年11月底,国家网信办、文旅部和广电总局等三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明确了“利用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的虚假图像、音视频生成技术制作、发布、传播谣言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辟谣措施”等针对换脸技术的新规定。规定第十一条指出,基于DeepFake技术制作的换脸视频“应当以显著方式予以标识”,且不得利用该技术“制作、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此外,规定还强调,不得利用相关的音视频技术“侵害他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名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是DeepFake技术可能构成侵权的三大“重灾区”。举个例子,有人将《射雕英雄传》中朱茵饰演的黄蓉替换成杨幂,并将视频发布在网上。若该发布行为以营利为目的,则很可能侵犯肖像权;此外,这一行为还涉嫌侵害《射雕英雄传》制片方的知识产权,“换脸”行为可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篡改”,从而侵害制片方的保护作品完整权;最后,如果类似视频对当事人名誉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侵犯名誉权。DeepFake技术对社会伦理的冲击也不容忽视。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的孙晓红教授认为,在DeepFake等“换脸技术”的影响下,公众判断真假的尺度将受到严峻挑战,动态视频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将大打折扣。公众信息安全、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都可能遭遇来自技术的威胁——对于当今建立在信息流动基础上的社会体系来说,DeepFake技术带来的信息危机,可能使共同体面临误解、矛盾和混乱。对于科技和伦理的关系,英国社会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曾提出“科林格里奇困境”,它描绘了这样一个局面:在一项技术处于生命早期时,其社会后果往往很难被预料到;而当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后果被发现时,技术却往往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从而难以进行控制。或许,我们正处在DeepFake技术带来的“科林格里奇困境”中。法律和伦理建设努力追赶技术的脚步,守住我们已有的权利,却也不得不面临技术正不断改变人的生活这一现状。DeepFake技术还会带来怎样的新未来?问题的答案,或许还在风中飘荡。1.《凝视感知情境下“AI换脸”用户的自我展演行为研究》邓秀军 刘梦琪2.《“换脸视频”引发的传播伦理风险与应对》孙晓红 周舒扬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投稿、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 ciweimeijie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