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篆籀气息的书法——如何欣赏何绍基书法?

说起何绍基,不太了解书法的人可能对他很陌生,因为当代大众对清代书家的印象不如前朝书家,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清代的书法风格与现在很多人的审美存在隔阂,看不懂、欣赏不来已成为普遍问题,而当今既清之后的书家追求的创新理念始终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何绍基的审美世界,用不一样的视角去欣赏何绍基书法。

基本资料

何绍基,字子贞,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尤以书法著称,各体兼优,尤善草书,是清朝四大书家之一,清代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代表。

这些对何绍基的评价是非常高,下面再来看看何绍基的书法风格。

这是何绍基书法的大体风格,咋一看,非常诡诞离弃,如孩童之作,并不强调笔画的精致之美。

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大多人以二王的笔法来审视书法,甚至更多的人是以赵孟頫和董其昌的风格标准来评价书法,这种审美是非常局限的。

何绍基的书法、乃至清代多数书家的书法基本上不能简单的以“二王”的笔法来欣赏,否则你无法理解。欣赏他们的书法需要新的方式去理解。

“二王”的笔法与非“二王”笔法

所谓的“二王”体系解释起来是比较难懂,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不理解呢?这里我们只探讨笔法问题,以具有篆籀气息的行草书来作对比阐述,这样会简单的多。

上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二王”笔法与非“二王”笔法的区别,前者点画流畅干净,后者点画

迟涩不平,说的好听一点,就是质朴古拙,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粗糙难看。所以,如果仍以肤浅的传统观念去欣赏何绍基书法,则怪诞离奇。

为什么是肤浅的传统观念呢?因为何绍基仍然坚守传统,仍然没有脱离“二王”的体系,其点画看似不同,但内在表达仍然不出“二王”之韵。至于为什么,请看下文。

何绍基的学书经历

在解释何绍基书法为何仍不出“二王”体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何绍基的学书经历。

何绍基生于清朝晚期,当时清朝碑学大兴,帖学不再成为主流。

而碑学兴起的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点:

1、清王朝大力弘扬书法,由于皇帝的喜爱,书法在清代一片繁荣,特别是在乾隆皇帝时期尤为明显。

2、受元明时期赵孟頫、董其昌的典型“二王”书风影响,这种书风在清代政府科举制的推动下形成“馆阁体”,人们的书法都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齐平的漂亮书体,严重抑制了个人的书写自由,“二王”书风在明清时期走向衰退,变得毫无活力生气,急需创新。

3、因清代“文字狱”的禁锢,文人士大夫的注意力从经事至用转向文学艺术,金石考古由此大肆兴起,一大批唐碑和南北朝碑出土问世,大开书法家们的眼界,由此他们寻找到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也因此带动了篆书和汉隶碑刻的学书之风。

何绍基早年也是写的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在饱尝官场的黑暗和残酷后,晚年毅然辞去官职,走上了游历山水、志于教学的道路。并在书法中倾注自己的审美意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何绍基取法颜真卿楷书,注重篆书的古朴,以南北朝碑刻为审美意趣,走向了去媚的杂糅之路。何绍基的碑学思想也完全是受到了老师阮元、许瀚的影响。

何绍基的回腕法与羊毫的特殊用笔

何绍基的书风成形不仅与时代背景和学书经历有关,还与其特殊的用笔方式有关。

回腕法用何绍基自己的话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

回腕法与我们常听说的五指、三指、二指执笔方法有很大区别,掌心朝面、四指并排、笔杆正立是回腕法的基本特征,写起来较为吃力。

这种违背生理书写的执笔方式曾被启功先生讥为猪手法,其言论无非是批评这种执笔的吃力之处。当然这种完全否定的说法是不太信服的。

回腕法主要是用来书写篆隶书,特别是大字书写,它最能体现中锋用笔、圆转转笔、万豪铺力的审美感受。这种“吃力”的感觉正好体现书写的力感,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回腕法的作用,况且至今都没确凿证据显示回腕法的具体书写动作,后人只能大概推测。

另一个需要提的就是何绍基的羊毫笔,它没有兼毫和狼毫那样的弹性,需要书写者有较高的控笔能力。柔软是羊毫最大的优点,能够充分展现用笔的丰富性,吸墨性好,深受书法高手的喜爱。何绍基书法的丰富性与羊毫用笔有很关系。

何绍基书法欣赏

1、结构

首先我们谈论结构问题,以下图为例:

这幅还不是何绍基最突出的作品,但是也显示出了深厚的功力。

这两个字结构处理的很有意思,“水”字竖画微弯曲,很有弹性,整体左收右放,结构稳定,“拍”字左大右小,左疏右密,结构稳定,完美诠释书法中“于平正之中求险绝”的特征,小孩或者初学这更本不可能写出这种精妙的结构,我常常看到有人说这种“丑书”还不如小孩写的字,其实这是比较肤浅的见解。

上图这幅字,如果没有落款,恐怕很少有人说好,因为欣赏书法需要一定的眼界。

2、用笔

接下来我们分析以下何绍基的笔法。

上图三个大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何绍基用羊毫的回腕法力度,理解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看看何绍基的书法就可以了。

上图这几个点形态不一,其他点画亦是如此,基本都是按照篆书的笔法书写,因此显得古朴苍劲。

至于这幅字到底写的好不好,有没有欧阳询写的好?有没有启功写的好?这些其实没必要去纠结,因为艺术没有好坏和水平高低之分,况且他们的书法风格大不一样,没办法去评价谁好谁坏,艺术最重要的是它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能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才是关键,经过刚才的分析,何绍基的这几个大字给我们的感受就是苍劲古朴、雄浑有力、饶有趣味,有了这些感受就足够厉害了。

3、整体

现在我们在整体感受何绍基的书法。

以下图为例:

对于这幅字,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何绍基以颜真卿为基础,以粗细、疏密的对比和用笔的变化来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借助篆隶用笔来增强作品的中锋力感,表现出雄浑苍劲、变化丰富的美感。下文详细说明。

欣赏这种书法切不可以王羲之的那种细腻的用笔来评价,否则无法欣赏。

何绍基的这幅字留有大量颜真卿的影子,如上图所示,字中的勾画和外拓的笔意与颜真卿《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类似。

仔细观察其字,没有米芾强烈的欹侧之势,没有黄庭坚夸张的收放之势,整体端正稳定,没有出彩之处。

但是他会利用疏密与粗细的强烈对比来增强字中的变化,这是他的优点。

另外还能充分运用篆隶的中锋用笔,充分展现点画的力感,同时用笔也变化丰富,行笔时有顿挫,起笔各不相同,这种篆隶用笔就是我们常说的篆籀笔法,因此何绍基的书法充满了篆籀气息。

以上我们粗略的欣赏了何绍基的行楷书,其实还有很多欣赏的感受,他的隶书和草书也有他自己的特点,网友们可以自行欣赏。

但不管如何评价,总离不开书写的自然性和丰富性,以及用笔的力感和节奏感,这些欣赏的出发点仍是以“二王”为基础,只是表面上不太像而已,因为何绍基在行草书中杂糅了篆隶的用笔,而“二王”是纯粹的行草书,何绍基用古拙和支离取代了“二王”的研媚和细腻,因此何绍基的书法注入了自己的性情,书写更加自由了。欣赏他的书法需要不一样的审美观念!

(0)

相关推荐

  • 近现代书论

    文之善者曰文豪,草之善者曰草圣,谓之重视草书也可,谓之高视草书也亦可.故善之者,或许其通神.或费其入道,或形容其风雨驰骤之状,或咨嗟其喜怒情性之寄,而于学理之寄,而于学理之组织,则多所忽略. --于右 ...

  • 高进书法:欣赏无纸化书法,品读经典绝学!《止学》

    曾国藩李嘉诚都赞叹不已!<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 ...

  • 「愙斋书法」欣赏孙尔准书法(美国藏)

    「愙斋书法」欣赏孙尔准书法(美国藏)

  • 【书法】清代.何绍基行楷书法册页欣赏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县人,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其家族四代均是当时名重一时的书家.他幼承家学,年少成名:他博学多才,勤奋刻苦: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书画收藏,他在诗文.考据. ...

  • 《石门铭》:隐藏在书法线条里的篆籀气息

    "篆籀气"向来被历代目光敏锐的书家.书论家所重视,成为他们品评书法作品高低.雅俗的一个重要标尺.<石门铭>属楷书,却多体兼容,审美内涵极其丰富.从点画线条这一层面来说, ...

  • 石门铭书法线条的篆籀气息

    <石门铭>作为北魏成熟的摩崖刻石楷书,由于时代风尚和承传汉隶<石门颂>笔意,以及作者个人书写风格的追求,其篆籀气息浓厚,分隶余韵犹存,加上开张的体势与率意的书写状态,行草意味瀰 ...

  • 康晓峰:略论《石门铭》书法线条的篆籀气息

    "篆籀气"向来被历代目光敏锐的书家.书论家所重视,成为他们品评书法作品高低.雅俗的一个重要标尺.<石门铭>属楷书,却多体兼容,审美内涵极其丰富.从点画线条这一层面来说, ...

  • 何绍基书法欣赏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

  • 钱穆的书法手札欣赏:挺拔方刚如快剑斫阵,或劲气内敛、腴润敦厚

    众所周知,钱穆是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书家.钱穆的许多著作初稿都是以毛笔而书,他曾自述"我对写作有一种习惯,就是喜欢亲笔写缮,早年几乎全用工整的小楷 ...

  • 郭俊锋书法精品欣赏┃东方青年书画院第二届文化题签展

    以笔为戈 以纸为戎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日前中印边境四位戍边战士为捍卫国土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