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紫玉金砂之谜何解?
顾景舟 调砂矮僧帽壶
陈光明 铺砂柱础壶
紫砂紫砂,听名字就知道其中一定是有“砂”的,紫砂泥本身就是一种矿石,俗话说,“土为肉,砂则为骨”,砂与土的结合,是命定的缘分,造就紫砂壶的绝美传奇。
紫砂泥砂感
许多壶友都因紫砂壶的绝佳砂感对其甚是喜爱,当然也有不少人疑惑,有砂砾混入不就不纯了吗?其实不然,制壶者制壶,天然矿色单调,调泥便开发了许多工艺,其中便有「调砂」与「铺砂」两种。
调砂,就是在炼生泥时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细的熟(烧过的紫砂泥,不含化工原料)或半熟砂粒,并均匀调和。两者同种矿料称之为本色调砂,不同矿料则称之为异色调砂。
在以前,但凡是制壶高手,首先一定是炼泥与调砂的高手,名家调砂各有秘手,以保证独一无二。 其一调砂可以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制壶过程中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调入合适的砂方便制壶。其二烧成成品由于里面含砂,增强了透气性,更利于泡茶。其三调砂还能提高成品滋润感,有利于调控色泽。
明末清初 紫泥调砂四方缾式壶
西泠印社2017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 RMB 7,245,000
此壶全器调砂,望似梨皮,宝光焕然。壶钮方圆玉润,大方得体,钮座、盖沿、壶颈等细处线条转折一丝不苟。壶身以四片富曲度的泥片相接而成。壶盖为紫砂壶式中少见的四方罩盖,与壶身连为一体,上下贯气,壶盖上缘外撇斜出,缓坡而下至壶口后向外撇出,下腹鼓出后急收至底,反折为四方圈足。三弯流嘴灵动有神,耳把上缘由壶肩横出,最是点睛,妙不可阶。
清中期 瞿子冶刻壶公冶父款紫泥调砂汲直壶
西泠印社2018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 RMB 2,070,000
汲直壶见于曼生壶式,为道光时期典型造型,此件汲直壶泥色赤褐,调桂花砂,火候极到,宽口,短直流,直筒形壶身,垂耳把手平行于壶身,区别于传统流线形,更显简洁。壶身近底部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上部大面留白,颇有意境。
明 1612年作 时大彬 调砂笠帽壶
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 RMB 1,265,000
采用了传统的调砂装饰技法,将选用的细沙粒调和入泥料之中,令壶体表面“桂花砂”若隐若现,如纷扬的花瓣,加工配比已达到紫砂用料的高水平,调砂形成的肌理质感与整体形制的协调也显现出了制作技艺的高超。壶身较大,作球状,自腹部向下收敛至足底,向上收敛至肩。总体造型简练浑朴,寓刚强于巧丽之中,具有明代器皿造型简朴大度的气势。
铺砂,与在生泥时便添砂不同,则是在壶体制坯完成后,在壶身上添加的。将熟砂敲成细碎砂粒,以铺、点、洒等方法施于「生坯」的表面,再敲打平整使嵌于壶表。
铺砂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装饰、点缀之用,使烧成后的紫砂器表面铺入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清晚期 黄玉麟制紫泥铺桂花砂一粒珠壶
西泠印社2016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 RMB 977,500
此壶以上等紫泥为胎,其壶身呈一大圆珠,壶钮为一小圆珠,好似母子连珠,形制乖巧、圆润,讨人欢喜。器身满铺金黄色桂花砂,砂砾没入胎身,却又产生出明显的层次感,以手抚之,光滑细腻,似抚婴儿之肌肤。壶盖内钤印篆文“玉麟”二字,印文清晰,满溢金石之气。
清晚期 黄玉麟制紫泥铺砂一粒珠提梁壶
西泠印社2016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 RMB 207,000
此壶以上等紫泥为胎,器身满铺金黄色桂花砂,砂砾没入胎身,却又产生出明显的层次感,以手抚之,光滑细腻,似抚婴儿之肌肤。身筒圆鼓饱满,三叉提梁自壶身暗接而出,气韵连贯,提握、把持适手。圆柱式壶钮可见棱角,尤见巧思,一弯壶流自然胥出,粗壮有力,乃黄玉麟风格特色。壶盖内钤印“玉麟”二字,印文清晰,满溢金石之气。
清晚期·黄玉麟制愙斋款紫泥铺桂花砂升方壶
西泠印社2016年秋季拍卖会
款识:玉麟(盖款);愙斋(底款)
此壶壶身呈上窄下宽的四方梯形,壶体光素无装饰,壶盖采用平面嵌盖式设计,壶钮为方钮,钮侧面开一气孔,壶嘴为朝天方形直嘴,嘴口斜削,壶把为方形端把,与壶嘴在同一直在线,胎土为暗红褐色,选用精制紫泥制作,在配泥上颇费功夫,泥片表面铺满金黄色桂花砂,砂砾没入胎身,却又产生出明显的层次感,以手抚之,又光滑细腻,也被后人称之为“雪花壶”。
汤鹏制 绿泥铺砂线瓢
许亚均(龍山壶隱)制 红泥调砂石瓢
那么怎样区分铺砂与调砂呢?很简单。
调砂,其胎泥内、外壁的肌理一致。
铺砂,其胎泥的外壁有斑驳的肌理效果,但是内壁则没有。
经过这两种工序的紫砂壶,砂感丰富,完美诠释“紫玉金砂”之名,呈现出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别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