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走进这座老建筑,才知道什么叫老广州的味道!

“陈家祠”位于广州中山七路,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岭南特色的艺术建筑。

我出差广州的时候,本来想问一下当地人哪有文化氛围浓郁一点的商业街,当地人都推荐我来陈家祠。来到这里一看,这座建筑布局严整,装修精巧,富丽堂皇,木雕、石雕、砖雕、灰雕、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造型生动、技艺精湛,一时间被惊呆了。

这分明就是一座集博物馆、艺术馆、风景区为一身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啊。

陈家祠是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分为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建筑坐北向南、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里面的布局也非常好,设置了很多的广东非遗展示在这里,来观赏的游人很多。

不是皇宫,胜似故宫。非常的牛。

这座陈家祠堂,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联合建造,六年建成,初衷是为陈氏家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为了体现宗祠的权威性,墙壁高大雄伟,雕塑精彩气派,族人来到这里,心灵深受震撼之余,也对祖先充满崇拜之心,对家族充满感恩。这是一件具备着凝聚力与实力的大家族才干得动的事情。

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关于这座建筑的介绍,这里就不赘言了。要是想好好游玩陈家祠,一天时间都不够,因为它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游玩时间有限,走马观花后,记录了它的三大精华:灰塑、保护、体验。

另,因为手机问题,很多图片都是灰蒙蒙的,所以又找了一些视频、网上图片来补充。

01

灰塑

步入陈家祠,游人常会被瓦面上那些美轮美奂、各具形态的灰塑形象所震撼。所以我来到这里,先是绕着高高的围墙转了一圈,叹为观止。

灰塑,古称灰批,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根据《宋高僧传》记载,灰塑工艺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存在。

灰塑工艺到清朝发展最盛,从最繁盛的明清时期算起,至少经历了500年以上的繁荣发展期。

晚清时的陈家祠。

我查了资料,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

①. 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

②. 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

③. 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

④. 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

⑤. 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山墙与屋脊,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如今,这里经常举办临展和一些演艺活动。

郭沫若曾在1959年参观后陈家祠后,留有一首五言诗: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灰塑脊饰,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02

保护

一百多年来,这座陈家祠饱经沧桑。不但历经了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一度还被挪为他用。不过,广州人深知这座建筑的价值,最后不仅保护了它,还重建了它,让它成为了岭南地区规模最大,装饰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建筑。

这里在科举废除之后,做过学堂,成立过广东民间工艺馆。到了1966开始至76年,陈家祠及周围院落先后被广州市新华印刷厂等几家单位占用,主体建筑遭受很大的破坏。

原设置于祖堂神龛内的陈氏祖先牌位被烧毁,建筑和庭院内被加建大量建筑,原有的地面和墙体也严重受损。

灰塑、砖雕、石雕、木雕以及满洲窗等建筑装饰和构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放在其他城市,基本上这座老建筑就要朝遗址的趋势发展了,但广州人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了它,千方百计的将里面的厂搬出,并进行了修复——80年代初聘请十多家公司及数十位匠人和技术人员参与建筑维修。

匠人们还心思缜密地在这个传统宗祠的细枝末节处,留下了岁月的印记,他们把仁、义、礼、智、信的立身思想和国泰民安、家业兴旺的美好祈愿,都传递给了后人。

03

体验

“聚贤堂”里,我听了好几首广东民乐,丝竹悦耳,我特别喜欢。在这种环境里进行非遗的表演,真正给人一种年代的穿越感,体验是极好的。

这座陈家祠堂数不胜数的装饰密集程度罕有其他建筑可比,里面珍贵的收藏又极具广东地方特色,站在这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最深厚文化力量的奔涌。

(待续,晚上时间一晃就到11点多了,时光贵如金啊!)

分享:

镇江的味道

镇江往事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