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的结婚证惊现镇江!慢着,怎么是1954年镇江北固区发的证?
又要到传统的爱情佳节“七夕”了,结婚证或许是最值得珍藏和有意义的爱情信物,因为它代表着爱情的升华和沉淀。
上世纪50年代“刘德华”在镇江的结婚证,你见过吗?看过的人都惊叹不已!!
1954年,镇江的刘德华和方碧云在镇江市北固区人民政府领到了结婚证。
01
在一个偶尔的机会,我得到了一对1954年镇江新人的结婚证,结婚证上的男方叫刘德华,和后来的“四大天王”之一刘天王同名同姓,那一年他二十五岁;女方叫方碧云,那一年她二十四岁。历经六十多年的沧桑,保藏的还是比较完整。
先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结婚证:
中国最早由官方颁发的结婚证则出现在清代,称为“龙凤帖”。男女在定亲之后的7至10天,双方应当去当地县衙领取龙凤官帖并纳税。清代的婚书像一本折叠的礼单,婚书上面不注明新娘和新郎的名字,而是把当事双方祖上三代长辈的名字以及介绍人的名字写在婚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上女方姓名完整,开始体现出男女双方地位的平等以及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结婚证上证婚人、主婚人两项,是西方舶来品,一般请的都是有声望的人,以示郑重;介绍人是“媒妁之言”的延续,男女双方的出生时间是民间婚配“合八字”习俗的延续,版面设计及祝辞是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
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堪称婚俗史上的里程碑,废除了包办婚姻,真正实现了婚姻自由,因此结婚证书上“自愿结婚”四个字特别显眼。所以,这两张结婚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上方是红五星,结婚证的背景印有“互尊互助”四个镂空大字。当时主要是农业经济,因此麦穗、玉米是当时结婚证上框边的主角。
02
这两张珍贵的老镇江结婚证,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办理证件的单位是“镇江市北固区人民政府”。
50年代初期的镇江,有这样一个地名么?
镇江地区刘德华的结婚证
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原来镇江的行政区域沿革是这样的:
民国时的1928年,改丹徒县为镇江县。省治城区后,城厢划为第一区,直至解放。
解放后,镇江市与丹徒县分治。城区及近郊划归镇江市,余归丹徒县。1952年,曾设北固、迎江、金山3个市辖区。1956年,撤区建立街道办事处。1960年,成立4个城市人民公社。
1980年,撤销城市人民公社,建立北固、金山两个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镇江地区,镇江市升格为省辖市。同年8月,合并北固、金山两区为城区。
这两张结婚证上,除了印章与区政府的名称之外,里面大部分的内容均为手写,上面注明结婚的“刘德华”和“方碧云”符合《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自愿结为夫妻,因此除登记之外,发放了这张结婚证作为凭证。
03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开始了男女平等、自由婚姻,结婚证上新娘、新郎的名字头一次并列在一起,而双方父母、媒人、证婚人等不再出现。
五十年代当年办理结婚手续的现场。(网络老照片)
我收藏的这两张老结婚证,见证的是1952年设立的北固区政府,北固区作为一个镇江的地方行政单位,出现过两次,但两次设立的时间都比较短暂,所以有那个时期的纸质证件保存至今还是比较难得的。
收藏老的证件,特别是结婚证,也是一个偶尔的机会。不同时期的结婚证无论是从质地、样式还是证书上的图案、内容都不一样,很有看头,也有收藏价值。从这些结婚证中,可以了解到当时镇江的风俗民情。
从结婚证的样式来看,建国初期结婚证的形状与奖状有些类似,四周由石榴、麦穗、白鸽等精美图案组成,有的则以萝卜、南瓜、玉米等农作物为图案。
而进入上世纪60年代,结婚证上出现的鸳鸯戏水、并蒂莲等传统吉祥物,则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最为明显的是标语和革命口号,结婚证四周的镶边也由以前的鸳鸯图案改成了红五星和向日葵,规格也比建国初期的结婚证要小一些,在计划经济年代,市民需凭结婚证才能购买糖果、烟酒的物品,因此当时的结婚证后面通常有着手写的“布匹已发”“糖果5斤”“香烟1条”等文字。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结婚证,则变成了证书式的本子,现在成为了一份可以出行携带的护照。
强东哥和奶茶妹妹的结婚证(网络图)
一纸契约还留有那个年代的种种痕迹,现在看到,仿佛就在昨天。过去的结婚证不仅能够透露民情,也是时代变迁的记事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见证了镇江过往的爱情。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