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笔记:石家庄和保定之间的长途列车上
梁东方
在火车上坐下,立刻感觉到在座套的遮挡下,座位上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凹痕的。这比平板座位要舒适不少,因为符合人体力学;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出了座位的界限,暗示了每个人应该坐的座位范围。这是长途列车客车新车体的改进之处。
石家庄和保定之间铁路距离120公里,却早已经没有了城际列车,更多只是有城际旅行需要的人都不得不选择了这样的长途列车。长途列车有自己的规则,不管有多少人一节车厢也只开一个窄窄的门,不会将前后两个门都打开。这样上车下车就很紧张,先下后上的秩序之间是漫长的等待,等最后一个人上车的时候列车已经要到了必须关门的时间……
省会和周围密集的地级市保定邢台邯郸衡水之间,没有城际列车的状态实际上并非一直如此,以前曾经有过每天都有多趟城际列车,甚至是双层城际列车互联互通的时期;在火车站上车的时候也有绿色通道,可以上车买票,运行时间也比现在的动车慢不了几分钟,而停靠的时候前后门也是同时打开的,客流顺畅很多。
那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年,当时大家都认为以后会越来越好,车越来越多,车速越来越快。没有想到,后来居然全部取消了。据说为的是给高铁、给客运专线让出客源。
高铁虽然很快,但是同时也很贵,对于短途旅客来说性价比不高。而且大多数城市都是高铁车站在城市之外,远远没有原来的车站方便。城际列车所要求的快捷以及包括车次频仍、乘降方便在内的要求,高铁或者说客运专线只是在一个方面予以了满足。所以现在经过这些城市之间的长途普快列车,就在无形中替代了原来城际的功能。导致每趟车的硬座车厢在城际之间上下车的旅客都很多,真正做长途旅行的却少之又少。
不过,不知不觉之间,现在反而是这种长途列车的硬座车厢里的乘客少有长时间大声喧哗的了,整体秩序总的来说都是很好的。因为乘客的主体基本上都已经是学生和年轻人,这种长途车的硬座位置很适合他们城际旅行的需要:时间不长,价格不高,是多数人能负担得起的。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学生和年轻人愿意乘坐硬座车厢,而仅仅是因为经济原因,因为出行的普遍年龄段的原因,坐火车的大多数都是学生和年轻人的常态而已。尤其是在城际意义的火车乘坐上,更是如此。
其次是因为大家都已经养成了看手机的习惯,少有互相说话的,尤其在陌生人之间。当然还有第三,那就是有钱的或者着急的人都去高铁了,而长途的都去了卧铺。
这样一来,这种替代了城际列车的长途列车在乘坐体验上也就很是不错,如果有座位的话,就很让人觉着满意了。
六点半,安静的车厢里响起了宏亮的进行曲。一路上都没有放音乐的列车广播开始播放联播节目。这是固定时间的播放,为此火车连到站的播报都停了,只是事先说了一下在联播之中将会在几点几分抵达什么站。
大家在宏亮的播报声中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看手机,打盹,呆望……叫卖蓝莓的人也都没有丝毫暂停的意思,继续不遗余力地用一套一套的说辞叫卖着。
秋天的黄昏,平原上的村庄和新耕过土地,在雾霾的弥漫之中,呈现着一种像是灰暗的油画效果一般的色彩和氛围。凄凉而寒冷的冬天,先用这样的气氛来让人们练习着适应。这是冬天的先声。
黑暗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间迅速降临,隔着密封的车厢也能感到外面气温的下降。刚才上车的时候因为热而脱掉的外衣,又有了重新穿上的需要。
夜幕降临,外面一团漆黑了。
看向外面的目光所看到的只有自己在车厢里的反光了的时候,车厢里并不明亮甚至还有些昏暗的灯光也就显得温暖甚至温馨起来了:终于可以看不到遮挡住华北大地上无处不在的污染,好像也就可以在黑暗中进行正常的呼吸了。
铁路沿线密集的城镇以一串串灯光的形式,一再将这样的黑暗打破;车窗外闪过的灯光将白天的含混不清一变为为仿佛清澈的洞透,好像一切都非常纯净,呼吸非常顺畅。
插上耳机的两个耳塞,盯着窗外偶尔闪过的灯光,灯光勾勒出来的加油站、收费站和高楼上有着灯光秀一样的美丽轮廓。而公路上还有车辆的灯光,排成队的灯光,一个方向为红,一个方向为白,两个方向都绵延不绝。它们无意间将夜色中的铁路沿线,做成了灯光秀的漫长秀场。
准备下车的时候,在狭窄的车厢里已经排起了大队;一个女学生似的年轻人粗门大嗓地说着话,小小年纪就已经失去了矜持而进入到一种浑不吝的状态里。她一边说话一边来回转着身子和后面的人交流,每次转身,挎在手上的包都会蹭到前面的人的身体,人家每次都回头看她一眼,她还都依然故我……
这样小小不言的龃龉,在总体很有秩序的乘降过程中,只是一个马上就会过去的插曲;却也是整体硬件软件进步进程中的一个磕绊。
在东部,在核心地带的华北平原上的城乡之间,铁路连接起来、也显示出来的生活及其改变,都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