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笔记:山顶上的村庄,张井沟和红土岭
梁东方
沿着太行山天路,在众山之间的村庄头顶上起伏而去,原来高高在上的村庄都变成了车轮之下的万千屋顶,绵延不尽的山脊线始终是前行的视野里的方向,好像由此就可以抵达任何遥远的远方,远方那些人迹未至的山巅。这种感觉让人一再停车,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走上一座座山顶,站在山顶上去获得过去爬山需要爬上一天半日才能有的登顶的愉快。
只是山风劲吹,需要找到避风的位置才好站定了遥望,才好不让风将头发和眼皮一再拉扯下来,遮挡了目光。以往这样的位置上从来都是自生自灭的柿子树上的红色果实,如今因为有了太行天路而有了远道而来的众多采收者。他们拿着网上购买的专业长杆采摘器,将位置低一些的柿子尽数摘去,在地面上还留下了一些残枝败叶,留下了一些摔烂的果实。而高高在上的果实依旧能得以幸免,因为高,也因为已经骤然而至的凛冽的风。
11月中旬,山中的阴冷天气已经如期而至。在张井沟、在红土岭这样的高寒的地方,一切都是收敛的,山居者的房屋和山石同色和寒凉同温,人都是瑟缩的,寂寞的,没有血色的;都是渴望在同类那里获得温暖,哪怕是混沌的温暖,仅仅是互相搭话的温暖。
偶尔遇到一个背着装满了树叶的口袋的老人,他会很自然地放下也许不是很沉重但是也要倾斜了身子来拉拽着的负载,淳朴有礼地和外来者交谈。交谈的态度和内容都是谨慎的,都是谨守着自己的本分和对他人的尊敬的。这种毫无戾气,也根本没有我们在城市里、在特大城市里司空见惯的那种莫名的地域优越感、本地优越感的纯正的人间态度,实际上在平原上的繁华地带已经非常罕见。只有长期与大自然为伍的生活者,才会有这样浩然、坦然却也谦虚厚重的人生态度。对物、对人的尊重是自然天成、一脉相承的,这源于他们作为人在这个唯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代代生存下来的时候所秉承的道德感很强的优良品质:既恰如其分又知恩感恩。
然而,山居者作为环境中的人的可怜,他们不得不匍匐在严酷季节无所不在的笼罩下的弱小,在这样几乎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季节里也尽显无疑;夏天里的宜人已经远去,冬天里被寒冷阻击在狭小空间里的寂寞难耐已经到来。这虽然是我们外人的感受,不是他们早已经习惯了的自然而然,但是终究是一种客观上的严酷。
高山上的村庄,那些与山石同色的石头垒成的房屋和陡峭街道完全失去了植被的点缀和覆盖,大有重新沉没到山石之中去的趋势。没有树木,没有藤萝,没有红叶没有黄叶,甚至也没有只剩下了红色的果实的柿子树;几乎所有的窗户和门都黑洞洞的,像是被冻得失神的眼睛。远远地看过去就已经浑身冰凉,寒气陡生。
新修的太行山天路红色的自行车道,从最高的山顶下倾斜而下,路过这灰色的村庄的时候,成了这个季节里这里近于唯一的现代化的生机。这条流畅宽阔转弯和缓一切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准确地建设的天路,在灰色的山腰上盘旋而下的姿势和气质之中,莫名地就有一种拯救似的界临之感,尽管它无情地打破了原来山村之中只能沿着曲折蜿蜒迢递倥偬的山间小路抵达和离开的原始之状,打破了远在深山的小村庄的神仙境界。但是至少在从现在开始的冬天里,人们是很愿意这样的“打破”来拯救一下这里无处不在的寒凉的。
有开车经过的游客停在路边,迤逦而行,顺着窄而陡峭的石头路面走进与大山一体的山村,山村里似乎早已经空无一人,就连夏天里仅有的几个老年居住者,也不得不下山去了。行经之处,充满了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却看不见任何一个人影,这种情形立刻激发出了人类普遍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寒冷叠加起来,使贸然的深入者不得不加快脚步,试图以汗水带来的温暖、暂时的温暖抵御环境的威胁。
好在从红土岭和张井沟盘旋而下的公路下到沟底的时候,直接就到了人气旺盛的大梁江,到了车多起来、人多起来、繁华起来好像气温也随着高起来的尘世。尽管这里依旧是远离尘嚣,有着没有雾霾的通透和澄澈。
不知不觉地被被旅游的主流话语左右了的人们,对于这天路沿线仅有的几处收费景点之一的追捧,使这条山谷里车满人满。熙熙攘攘、鼎沸嘈杂之状对于刚从高山上的张井沟和红土岭下来的人来说,无异于最贴心、最舒适的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