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女儿在西关小学上学,除了出差和节假日,我每天接送她时都要几次穿行宣化街,所以熟悉了这条街的边边角角。那天,女儿问我:“爸爸,这路边的梧桐树长得弯弯曲曲,只向一侧长,树顶上面怎么没有树枝呢?”我抬头,望向那枝叶繁茂的梧桐。这梧桐树我是很喜欢的,走在这条街上,有意无意,我总会看上几眼,它沉静、淡然,不悲不喜地立着,在四季的更迭中保持着独有的风华,给这喧闹的街增添了勃勃生机。我回答女儿:“你看到树顶上那一排密密的电线了吗?因为担心树枝往上长会顶到电线,所以就被修剪掉了。”“那它们是什么时候栽在这里的?它们以前是不是很小很小?你小时候来这里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问题接踵而至,我无言以对,因为我真的不知道答案。沉默之余,我打量着这街道,慢慢地追寻着这美丽的济源城、热闹的宣化街、还有这高楼、树木与我过往人生的交集,追寻着脑海里的点点回忆。我家在济源轵城的农村,距离济源市中心二十多公里。父母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早年,父亲在济源一家机械厂当临时工,母亲在轵城一家造纸厂上班,后来我两个妹妹出生,无人照料,她便离开工厂,回到家中务农。母亲总喜欢珍藏过去的老照片,以前,她把那一张张大大小小、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夹在厚厚的黄皮书中,与纸剪的鞋样为伴,后来,照片渐渐多了,她便用几个大大的相册将照片整齐归类,闲暇时刻,总会拿出来翻看一番,给我们讲讲过去的故事。厚厚的相册里,有外公外婆的照片,有母亲和兄弟姐妹小时的照片,有她上班后和闺蜜好友的青春合照,有父母年轻时浪漫的生活照,还有各个时期的家庭合影。在这些照片种,有一张我的一周岁照,这是我最早的照片。照片里,我仰着稚嫩的脸庞,小而有神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母亲说,这张照片就是在宣化街的照相馆照的,那时候正是春暖花开……说起往事,她总是绘声绘色,如数家珍,以前给我和妹妹讲,现在她会和孙子、孙女、外孙讲。我一岁时,是在1984年,看着这张薄薄的照片,我想,那时我的人生之路就已然开启了吗?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它们是否已经悄悄映入我的眼眸,融入我的心中?母亲保存的一张张小小的照片,将似水流年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定格,它不仅记录了父母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岁月,也记录了我懵懂初开、单纯可爱的童年,愿这些照片继续保存下去,让以后的我们有一个可追忆过往的支点。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是很少去城里的,父亲工资不高,中间还不时放假回家,无班可上。那时家境贫寒,但却温馨。父亲上班的日子,有时回来,会为家里添置一些东西,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有两件事情我印象尤其深刻,那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个是电子钟,当时家住窑洞,每天上学放学,家里没有钟表,父母虽都有手表,但很不方便。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在百货大楼买了一个圆形的电子钟表,挂在正屋墙上,我和妹妹很是稀奇,看那指针一格一格地跳动,听那钟表在整点时准时响起音乐,哪怕是在夜里睡着时,也会时不时被那美妙的报时声唤醒。还有一个是压面机。那时,隔壁邻居家买了一台压面机,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会到她家里压面条,母亲非常羡慕,提了好多次一定要买个压面机。有一天,我和母亲在灶台边生火做饭,父亲回来了,从自行车后座上取下一台崭新的压面机,是父亲在城里土产公司买的。永远记得母亲脸上那种惊喜和满足,那机子被小心翼翼地钉在案板上,用了好多年。就这样,虽然离城里很远,但是我对济源城,对城里热闹的街道、繁华的商店,却产生了愈浓愈烈的期待和向往。我第一次在城里、在宣化街上买东西,那是绝不会忘的。当时十来岁,我特想要一条皮带,看到同班同学都像大人一样系上了带扣式或滚珠式的皮带,我艳羡不已。可是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提起,后来实在忍不住还是告诉了母亲,母亲又告诉了父亲。于是,在某一年过年前,父亲骑自行车带我到城里,先在他的厂里洗了澡,吃了饭,最后带我进了百货大楼,那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透不过气来。父亲把我带到了卖皮带的柜台,售货员问我要什么样的皮带,我却羞地说不出话来。最终还是售货员给我挑了一条草绿色的、金属带扣的皮带,这皮带跟了我好几年,照小学毕业照时,我就扎着它,现在照片上还清晰可见。我第一次买书,也是在宣化街上。那时真是求知若渴,课外书少,凡是带字的书、纸,都会想方设法找来读。那一年,还是父亲带我进城,这次逛了新华书店,我的眼睛扫来扫去,寻找目标,最终购得一本《听妈妈讲名人》,内心之狂喜无以言表。父亲骑自行车载我回家,我坐在后座,心无旁骛,目不转睛地只专注看书。车行到轵城中王村一带,路不平整,父亲身体一个趔趄,我掉了下来,趴在了满是白灰的路上。衣服是脏透了,但我毫不在意,随便一拍打,又坐在后座看书,当我们到家时,我已将书看完了。后来,在县城上高中,偶尔也会约上同学逛逛宣化街,第一次配眼镜,是在宣化街的眼镜店,配了便宜的玻璃眼镜;人生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是在宣化街的宣化影院,播放的是《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很多很多人生的第一次,都和宣化街有关。就这样,以宣化街为象征的济源城,开始和我慢慢地邂逅,时时点缀一下我简单快乐的生活,留下了值得回忆的点点瞬间。2003年,我大学毕业,先后辗转于南京、郑州、西安,换了几份工作,心浮气躁,很不稳定。就这样晃荡了两年,2005年,我回到了济源,决心沉下心来,在这里脚踏实地地工作、上班、生活。又过了一年,集全家之力,才在西关天坛路买了一套二手房,开始了新的城市生活。那时我正值人生低谷,并没有存下半点积蓄,也未为家中买房贡献一份力量,内心着实惭愧不已,但父母家人却对我没有半点埋怨。房子离宣化街仅有几百米,闲时逛逛宣化街的确很方便。父亲刚刚退休,但没有闲着,利用手里的一点技术,在一家小厂里做工;母亲还在外地一家亲戚的养殖场帮忙;两个妹妹也在外打工、求学,一家人聚少离多,但总还是充满了欢乐。尤其母亲,有空在家住几日,总会不时地到宣化街上各个商场、超市转转,她是爱热闹的人,就喜欢体验这热热闹闹的街、来来往往的人、鳞次栉比的店。后来,我搬了新的住处,比较偏僻,母亲过来,总是说这里没有宣化街热闹,逛个商场都不方便。我离宣化街越来越近了,近的不仅是空间,还有心的距离。以后的日子,在这里又发生了许多趣事,有开心,也有懊恼。记得那次,傍晚时分,我去购物广场找一要好哥们儿玩,他在那里开了一家小店。我将自己心爱的新自行车放在路边,仔细锁好。过了两个小时,等我出来时,自行车已经不翼而飞。冬天夜黑得早,街上冷冷清清,行人不多,找到了商场的保安,查了监控,因为不在监控范围内,一无所获。懊恼之余,只能暗骂几声——可恶的偷车贼,告诫自己“吃一堑长一智”了。我送给妻子的第一件生日礼物,也是在宣化街上的礼品店精心挑选的。那时,我们已经认识了一段时间,彼此都有好感,却谁也没有捅破。她生日那天,叫上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吃了饭。饭后,众人散去,我悄悄送上了自己挑选的礼物——一个调皮的绿色毛绒青蛙。她接过礼物,没有当场打开,而是带回了宿舍,她接过礼物时那可爱、羞涩的脸红模样,深深地打动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后来,她对我开玩笑说,你送的青蛙好丑,你的意思是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我满脸得意,点头称是。这个大大的青蛙娃娃,现在已经成了我们孩子的玩具,大大的眼睛虽然被碰缺了一角,但仍然发挥着余热。在济源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我目睹了济源城近二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了这历史厚重的宣化街人工雕琢后的日益繁华。千百年前,当济源作为一个小县城悄然诞生时,这条因“传布教化”而得名的街道,就开启了它风风雨雨的生命征程。对,是的,它也有生命,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它不会一帆风顺地走下去,注定要历经艰难坎坷、沧海桑田。日子一天天走着,时间在打磨着这座城、这条街,有多少人在这里走过,或步履匆匆,或闲庭信步;有多少房屋建筑在这里昂然挺立,又在风雨飘摇中衰败,坍塌重建;有多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守着这里的生命之根;又有多少悲欢离合在这里上演,留下了或风流或卑微的浅浅印记。一千多年过去了,宣化街依然故我,历史的风尘湮没了所有,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风云变幻,时代变迁,历史走到了今天,走到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呵护着它,装饰着它,让它随着这座城,伴随着时光的悠远,依然坚定地走下去。宣化街的记忆,以前有很多,以后也会有很多,虽然这些终归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我们已经拥有过。
作者简介:张宁,供职于河南济源丰田肥业有限公司,文学爱好者,喜欢用文字记录这精彩的世界、有趣的人生。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