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不“好听”的数学课

一节不“好听”的数学课

作者:李广生

今天上午,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四年级数学课,学习的内容是数量关系。这是一节不“好听”的数学课。
常年出没于课堂但通常是旁观者的我,总希望能听到一些好听的课。何谓好听?简而言之即是赏心悦目:教师妙语连珠,学生活动精彩纷呈,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一般,看着舒服、听着有趣,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每当听到这样的课,总是情不自禁的夸几句,如果时间允许,甚至要长篇大论,不吝赞美之词。
今天的课确实不“好听”,四十分钟的时间终于熬到头,下课了,如释重负。但出门前,我还是给任课教师亮出了大拇指,真诚的表达我的敬意。
之所以不“好听”,最主要的原因是没啥可听的。既没有教师的精彩讲授,也没有学生的精彩回答。整个一节课,学生分成小组,忙着完成学习单上列出的学习任务。任务一:先列式解答,再按照数量关系类型分类;任务二:把6至14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用画线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观察这些线段图,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围绕什么是数量关系。我以为教师会在此处大做文章,通过对话深化孩子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谁想到交流的时间很短,可以说匆匆而过。学习任务单摆在了学生面前,他们按照任务单的要求,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孩子们很专注、很认真,埋头解决问题,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不时和孩子就具体问题进行交流。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很长。我们几个听课人坐在教室后面,傻乎乎的看着忙碌的学生,甚觉无趣。既没什么可听的,也没什么可看的,当然就觉得时间难熬了。
第一个任务结束,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梳理出几种数量关系后,立即进入到第二个任务。依然像前面一样,孩子们紧张而忙碌的画图,遇到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教师倒显得很轻松,这边看看,那边问问。我们几个听课人还像刚才那样,呆呆地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盼着下课的铃声早点响起。
这样的课真的不“好听”。但我还是因为听到这样不“好听”的课而由衷地高兴。课不是为了给别人听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特别是在有人听课的时候,这位教师敢于拒绝“好听”,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坚守,值得尊敬。
学习是学习者的所想所做,也只能是学习者的所想所做。这是一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的话,原谅我忘记了他的名字。只有当教师充分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才会勇敢的放弃对“好听”和“好看”的课堂追求。
这件事也提醒我,对那些“好听”和“好看”的课要保持警惕,课堂毕竟不是表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