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书房

厨房里的书房

作者:李广生

掐指算一算,烟龄已有31年,竟然比教龄还要长四年,真是不短了。这31年究竟抽多少烟呢,还需要算一算。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每天一包计算,一年要抽360包,31年就是11160包,每包20支,总计223200支。如果按每支香烟长84毫米计算,31年所抽的香烟加在一起总长度为18748800毫米,近19公里。从我住的地方到工作单位不足8公里的样子。也就是说,这些年吸进肺里的香烟一根根连起来,能从家一直铺到单位,沿着单位绕一圈再铺回我家。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这样一算,便觉得触目惊心了。

身边吸烟的人越来越少,也曾动过戒烟的念头,但最终没有付诸于行动。不是因为毅力的问题。我对自己的毅力还是比较自信的,毕竟是从农村来的,别的本事没有,能忍、能受、能坚持,也就有这点优点。真正的原因是我舍不得戒烟。每天累得贼死,三孙子似的,抽一颗烟,深深地吸入肺中,再缓缓地吐出,头部微微觉出眩晕,那一刻的快乐语言和文字难以形容。写字是最费烟的一件事,如果说别人的文字是智慧的结晶,那么我的文字则是烟灰堆出来的。前两天,在小范围的公开场合,顺嘴说了一句粗话,觉得很丢人。“几百字撒泡尿的功夫就能写完。”当时我这样说。其实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两颗烟的功夫就能凑乎上。越是需要凑乎东西,越需要香烟的支撑。

岁数大了,身体机能渐渐出现衰退之势,头发白了,血压高了,锋利如刀的门牙和无坚不摧的槽牙都出了问题。害怕有一天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就想着控制一下吸烟的数量,但依然舍不得戒掉。相互陪伴三十多年了,有了感情,产生了依赖,怎么可能说戒就戒呢。关于如何控制我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毕竟在四处招摇撞骗的时候总自称研究者,所以不能蛮干。经过仔细权衡,我决定把管理学上的理论迁移到控制吸烟这件事上。年轻的时候曾对管理学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相关的书籍看过很多,对各大学派的观点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不精通。

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遏制一件事可以通过增加中间环节的方式来实现,即:制造麻烦让这件事更加费事;经济管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遏制一件事可以通过增加经济杠杆的方式来实现,即增加成本让这件事更加费钱。如何为抽烟这件事制造麻烦和增加成本从而对它产生制约呢?我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不能在客厅和卧室抽烟,二是不能抽太差的烟。前者让抽烟这件事只能在厨房进行,抽一颗烟就跑一回厨房,太麻烦,索性就少抽一点;后者让抽烟抽的心疼,抽一颗烟一两块钱,相当于在食堂吃一顿早饭或午饭,太费钱也太不划算了,自然就少抽几颗。执行了一段时间,效果还可以,每晚一包烟已经减至每晚半包烟了。这就是管理的奇妙之处,也是理论的力量。学习还是有点用处的,任何一种理论都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厨房有一扇北窗,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隐隐的望见北山。坐在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中间,打开油烟机,点上一颗烟,便想起朱自清先生的那句话,“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觉得非常惬意。去的次数多了,又觉得光抽烟好像少了点什么,不如带上一本书。我喜欢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抽着烟,看着书,耳畔是油烟机的蜂鸣,煎炒烹炸的味道不时钻进鼻腔,非常美妙的感觉。

厨房本来就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对我来说,做饭是一种享受,是创造的过程。我的很多想法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实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看着它们一个个流产,心里确实挺难受的。但是,在厨房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我的想象力,成就一道道原创的美味,获得一种别样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我喜欢做饭,也喜欢读书;我喜欢厨房,也喜欢书房。在厨房里的书房,伴着油烟味读书,我更喜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