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酒话
不是酒话
作者:李广生
"生命课堂"提出之初(说起来竟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我曾构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为什么教”决定“教什么”,“教什么”决定“怎么教”。“为什么教”是“教”的逻辑起点。在实际教学中,或是说在真实课堂上,这一逻辑是否站得住脚,是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难点就在这个逻辑起点上,同时,我也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的设计,都必须依据于它。但以我观察来看,它也恰恰是教师在备课时思考最少的问题。
“为什么教”,简而言之即是“教”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如此重要的问题,为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呢?通过与大量的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我发现:许多教师长期以来都把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进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材高度依赖,认为把教材“教了”,教材上的内容“讲了”,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如果没有教材,他们会感觉一片茫然,不知道教什么了,也就更不知道怎么教了。事实上他们觉得,“为什么教”是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写在教案上的教学目标,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挖掘教材”也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教学研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这样的想法在一些教师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备课,到底备什么?这是昨天提出的问题。答案似乎是现成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要备的东西那么多,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儿。但是,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可能会导致备课的碎片化,把该备的都备了,也无法设计出一节好课。还会发生另一种情况,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备,只好择其重点了,备课就变成了“备教材”,或是“背教材”,上课也就变成了“教教材”。
昨天,在一所学校和教师们,探讨“有质疑”的课堂;今天,在另一所学校,继续和大家探讨这一问题。一位教师说:“质疑哪去了?”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横亘在大家心里,只不过没有人明说罢了。我们惊讶的发现,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虽然他们真的是孩子,对质疑的认识,居然和教师不相上下。他们说,质疑就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有难度的问题。如果不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我会觉得他们就是专家了,因为他们的定义,简直和大专家的一样,但他们仅仅是个孩子。如果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处于同一水平,质疑还有可能发生吗?
质疑,是一种思维品质,可能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研究问题背后,提问者所期望的答案。教师和学生都会这样,提出一个问题,并且准备好标准答案。如果答案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其实根本算不上质疑;如果是一种阐释、一种观点、或是一种评价,那就意味着质疑发挥了作用。也就是说,有质疑的课堂,并不关注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关注他们思考了什么;是原地踏步的思考,还是不断进阶的思考——这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写着写着,就觉得有点乱,意识到自己喝酒了。又看了一遍,可以肯定的说,这不是酒话。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