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长发及腰,你说像个水筲

他说长发及腰,你说像个水筲

作者:李广生

吴老师又来上课了,依然精神矍铄,神采飞扬,浑身上下,举手投足,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吴老师和朝霞分别进行现场教学《比的意义》,光明小学三位数学教师介绍自己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之后大家研讨交流。吴老师和几位任课教师坐在台上,听课教师坐在台下,大屏幕上展示希望吴老师解答的三个问题。现场的气氛非常好,积极踊跃,几乎每个人都想通过本次活动,解开心中的谜团,或是得到启发。但我隐约的感觉到也许不会那么顺利。

果不其然,对话进行的有些艰难。虽然大家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但好像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翻来覆去几轮下来,提问的人不知道自己问的是什么了,解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说清楚了没有。最后,吴老师花了很长时间就一个学术性问题,以举例的方式进行说明,似乎让很多人明白了。坐在教师中间,我心里想,如果这时候让大家填写本次活动的收获,他们会写什么呢,到底收获了什么呢?

对话之所以艰难,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话语不对称。虽然大家说的是一件事,但说的是这件事的两个方面。研究并实践“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多次活动中,特别是吴老师亲自参加的活动中,我都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和吴老师的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概而言之即是:吴老师说的是儿童,我们说的是数学;吴老师关注的是学习,我们关注的是知识;吴老师想办法让孩子学习数学,我们想办法把数学教给孩子。

记得第一次活动中我就提醒大家,关注吴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孩子。她提出的每一个观念、指出的每一个现象,都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都围绕孩子展开。在另一次活动中,我还曾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课堂上那些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吴老师能够敏锐的发现并及时的捕捉到,而我们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吴老师的眼中有孩子,孩子是生动的;而我们的眼中只有数学,数学是严谨的。

这次活动中教师们提出三个问题:1.教材上的概念要不要出示给学生?2.课堂上是否需要显示应用除法算式揭示比的概念?3.如何让学生理解比是一种度量?很明显,第一个问题属于教材问题,第二个问题属于教学方法问题,第三个问题属于数学知识问题。我们关注到教材、教法和教学内容,这些固然重要,但哪一个比孩子重要,为什么没有提出一个关于孩子的问题?学习“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我们把心思都放在了数学上,却把儿童弄丢了。

在研讨过程中,众多教师的提问基本上都指向概念,即:比的意义;而吴老师谈的更多的是需求,即: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比。对话因此变成了自说自话。学习的效率低、效果差,通常是个原因造成的。送吴老师离开学校的时候,我问身边的一位教师,今天的活动有收获吗?她兴奋地说:“收获非常大。”“有什么收获?”我追问。她无语了片刻,然后说道:“我太喜欢吴老师上课了。”难道这就是收获,像喜欢明星一样喜欢吴老师,究竟会收获什么?

心里装着概念,教学中就会想办法把概念教给孩子,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虚拟一些情景,强拉硬扯的把比的概念塞进孩子的大脑;心里装着孩子,教学中就会想办法让孩子建构概念,教师就会从孩子已有认知和实际生活出发,让孩子的大脑中生长出或创造出比的概念。概念教学是把概念教给孩子还是让孩子创造或建构概念,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让孩子理解比的意义没有任何意义,而让比的意义转化为孩子的理解才更有价值。

吴老师在课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比有关的事情?三个孩子进行回答,第一个孩子说:金龙鱼食用调和油的电视广告,里面提到1:1:1;第二个孩子说:制作面包原料配比1:2;第三个孩子说:足球比赛的比分2:1。吴老师接着说:那好,我们一起来制作面包吧。学习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接下来,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不断地改变面包原料的质量,由10克到1吨,然后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个小女孩回答:无论质量如何变化,它们的比例不变。比的概念就这样被孩子们初步建构起来。

为什么教决定教什么,教什么决定怎么教,这是我为“生命课堂”建立的教学逻辑,其背后则是学生的学习逻辑:为什么学决定学什么,学什么决定怎么学。教师们更为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很少思考为什么教,因为我们天真的以为孩子就是一台学习的机器,按下开关他们就开始学习。我们在黑板上写了“比的意义”这几个大字,孩子们就自动的开始比的学习了吗?其实,他们的小脑瓜里有无数的念头冒出来:什么是比,是比一比大小吗,还是比一比多少,学它有什么用,不就是比吗,我早就知道了,没意思,也许有的意思,还是学学吧……在随后的教学中,他们得知两个数相除就是这两个数的比,脑子里又会冒出很多念头:比就是除呀,原来这么简单,我早就会了,那还学它干嘛,我学会比啦……学习就这样停止了。他们得意洋洋的用除的方法计算比值,陶醉于成功之中,其实对比的意义一知半解,导致有的人一辈子都认为比是比值,而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比是一种关系。研究比,研究的是一种关系。

有些大专家在这个问题还糊涂着,他们宣称“比是一种度量”。度量必须有单位,比的单位是什么?连单位都没有,度量从何谈起?比值是一种度量,这点毫无疑问,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但不能把比片面的理解为比值。学习比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系统思维,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比片面化为比值,强调“比是一种度量”,可能会局限孩子的思维。比的意义是什么,琢磨琢磨“比”这个字就清楚了。

有一次和朋友上街,他指了指前面的人对我说,你看她的腰,我说,像个水筲(水桶的意思,我的老家把水桶称作水筲)。朋友不屑地对我说,难道你没有看到长发及腰吗?同课异构也好,听名家讲课也好,我们都要关注他们背后的东西,否则就学不到东西,就像他说长发及腰你说像个水筲一样。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