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三则
教育杂谈三则
作者:李广生
一
教育这件事,分清责任,至关重要,责任不清,越搞越乱。教是教师的责任,却倡导少教或不教,为不教而教,其实并不是淡化教;学是学生的责任,却让各种技术承担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这是技术。但反过来,技术正在用它所做,桎梏人们的所想——我称之为技术绑架。这样的事情在教育中比比皆是,值得反思。最近一段时间,发现游学盛行起来,教师带着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各地走走看看,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好事,但我觉得还是存在责任不清的问题。带着孩子读万卷书,是学校的责任,领着孩子走万里路,是家庭的责任。现在,学校把家庭的责任承担过来了,实际上会导致家长对教育的懈怠。对孩子来说,美好的假期,与家人在一起,比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其体验和获得,更加宝贵。家长对这一做法非常支持,不乏溢美之词,为什么?因为解放了他们。花点钱就可以了,不用花时间、搭精力,一切交给学校,万事大吉。他们宁肯晒孩子游学的照片,在微信上热情鼓励、反复叮嘱孩子,也不肯拿出时间陪陪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而言,这不是好事。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大规模游学存在着安全隐患。几个教师带领几十个孩子,远行万里甚至远涉重洋,很难照顾的面面俱到,难免会有个闪失,这和一个家庭带领一两个孩子出游,是无法相比的。今天在朋友圈为学校唱赞歌的家长,明天就会与学校对簿公堂。今天感谢你担负起行万里路的责任,明天就会指责你没有尽到义务。学校教育不能逃避责任,但学校教育不能无限扩大责任。我斗胆预言一句:一旦哪天游学出现恶性事故或经济问题,行政部门必然会出面整顿游学市场,加大审批力度或干脆一刀切。很多事情,通常是出事了,才会引起关注。我真的不希望这一天出现,所以要说,即便……。
二
报应好像是佛教语言,大致意思是上辈子做了孽,这辈子要遭报应;当然也有好的一面,上辈子积德行善,这辈子荣华富贵,正所谓好人好报,给人以希望。俗语有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希望大家信。去年,在医院看到这样一幕:儿子带父亲看病,坐着候诊。儿子对父亲说:“你怎么又病了?”略带责备之意。父亲没言语。一会儿,儿子又说:“你看我妈,她怎么不得病?”父亲还没言语。一会儿,儿子又说:“咱们这条街,就能爱得病。”话音刚落,父亲勃然大怒,大声道:“得病怎么啦,我还不能得病了,你以为我爱得病啊!”父子俩呛呛起来,围观的人批评小伙子,他为自己辩解道:“我还不是为他好吗,我是他儿子,我希望他得病吗?每次得病,多牵扯我们精力。”大家一听有道理,反过来劝老人,说:“孩子说的对,他是为你好,我们要学会照顾好自己,不要给孩子添麻烦。”老人张了张嘴,没说啥。这一幕在教育中不是经常出现吗?每次考完试拿到成绩后,教师对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说:“怎么又没考好?”“别人能考好怎么你就考不好?”“你的同桌考得那么好,为什么你却考得这么差?”这些问题孩子是无法回答的,就像老人无法回答为什么自己得病一样。当有人批评老师不应该这样说话时,老师其实是有充分理由的——“我还不是为他好!”这句话足以挡住万千指责。我希望教师对孩子宽容一些,没有别的崇高的目的,只想当我们老了之后,曾经的孩子对我们宽容一些。今天,我不把他与别的孩子比,明天,他不把我和别的老头比。今天的课堂,就是明天的家庭,今天的学校,就是明天的社会。今天我们主导他们,明天,我们会落在他们手中,被他们所主导。这算不算报应?
三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使各会员国在国内和国际间收集、整理和提供教育统计资料时有一个国际通用的适当工具,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在这份文件中,对教育的定义是: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授知识的工作;此后,该文件经过多次修订,1997年发布的最终修订稿,对教育的定义变成: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因知识而存在的教育,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了。教育因学习而存在,但更需要我们不要把学习狭隘的理解为关注知识的学习。不是教育善变,而是世界在变,时代在变。教育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被世界所改变,教育在推动时代的同时也被时代所推动。目前的问题,不敢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不变,也不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变,而是我们的认识还是那么狭隘。也许这个比喻并不贴切,但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脚下的一小块地,那么你的变就只能是转,变来变去就是原地打转。走来走去,一直走在自己的阴影里,这是当前教育的难题。我们的改革之所以难以突破,之所以忽左忽右,原因正在于此。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评价不仅是好坏的区分,质量不仅是分数的高低,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教育只有走出自己制造的阴影,才能走向新天地。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