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功劳最大,后世却自称“炎黄子孙”,原因何在?

文/李学山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始祖。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黄帝这个称呼的。这是他建功立业之后,后世送给他的尊称。

在原始社会部落氏族时期,不像现在,孩子一出生就有名有姓。那时候既没有国家,也没有宗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首领和成员的关系。

黄帝的小名叫轩辕,他的父亲是少典,姓公孙。也就是说黄帝真正的初始名字应该叫做“公孙轩辕”。据说,轩辕小时候,长得人才出众,非常聪明伶俐。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说会道了。等到童年时期,办起事来就跟成年人没什么两样。渐渐长大后,就更加的敦厚谦和,处理事务游刃有余,当然到了二三十岁后,在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本领更是无人能及。

在轩辕成长的那段时间,部落的当家人是神农。轩辕的父亲少典不过是神农的一个下属。随着神农氏的渐渐衰老,他所带领的部落慢慢地衰落下来,原来由他控制的其他族群就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大家都想着在神农死后,自己能夺过权力之柄,号令天下。大家都基于同样的想法,双方相互攻打,可受苦的却是最底层的人民,他们随时都有丢掉生命的危险。

因为年龄大,身体弱,神农也想控制局面,但总感有心无力。

正在这个时候,轩辕挺身而出。向神农请缨,愿意领命带兵平乱。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东攻西讨,大部分不听话的造反派都被击败了,他们重新服从神农的领导。

这时候,唯有南方的蚩尤是个难剃的头。因为蚩尤比轩辕大了几岁,按辈分轩辕应该叫他叔叔、大爷之类的,实力本来就很强,神农强盛的时候,尚且惧他三分,现在一看是轩辕这个后生在苦苦支撑局面。无论如何他是不愿意轻易认输的。轩辕带兵跟他打了几仗,因为劳师袭远,也没有讨伐成功。

正在胶着的时候,是炎帝帮了轩辕的大忙。

原来炎帝这个时候,想趁着轩辕外出兴兵,内部空虚的时候欺负周围的各路小兄弟,大家为了找到保护伞,万不得已就投奔了轩辕。轩辕的军队顿时实力大增,士气高涨。

看到机会来到,为了一鼓作气拿下蚩尤,轩辕改变了思路。他认为,现在固然可以凭借强大的武力战胜蚩尤,但毕竟实力相差并不悬殊,胜了也是惨胜,对于自己来说也是大伤元气,很不划算。还不如等到时机完全成熟了,也就是综合实力占据绝对优势时再一举拿下他。于是,轩辕开始内修政务,外强兵马,整顿风气,广种五谷,安抚万民,教化四方。就连各种豺狼虎豹等各种猛兽也进行了强化训练,于是整个部落的整体实力成倍增长。看看时机成熟,轩辕就炎帝部落相约阪泉,展开决战。双方你来我往,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斗,最后还是轩辕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经此一役,也让炎帝输的心服口服,认识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足以堪当振兴整个部族的大任。于是心甘情愿率领他的部下,加入到轩辕的阵营中来。

这时候,天下不服从领导的也只剩下蚩尤一股力量了。因为整体力量强大了,轩辕麾下人才济济,可供调遣的各种力量非常多,反观蚩尤一方,自认为强大的不得了,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岂不知,力量的此消彼长,早已今非昔比了。为了一举定乾坤,轩辕决定倾集全部力量,与蚩尤决一死战。双方在涿鹿展开大战,战斗异常惨烈,直杀得天昏地暗,最后还是蚩尤战败并被活捉了。与炎帝不同的是,蚩尤无论怎么劝就是不肯投降。黄帝没有办法,只好把他杀掉。从此以后天下太平。

恰在这时候,神农去世了。按照惯例,要推举新的天子。各方诸侯经商议认为,符合担任这一最高职务的人选只有两个,一个是炎帝,一个是轩辕。炎帝的优势在于有德高望重,有丰富治理经验,轩辕的优势在于年轻有为,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争当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时,炎帝首先站了起来,大步走到轩辕面前,把他的手举的高高,说道:“经过这么多年的结识观察,我认为轩辕虽然年轻,但是他的各方面素质早已胜过了我,从此以后,我愿意真心辅佐他,让我们的天下永祥太平!不过,我提议,因为我们这个部族都是黄皮肤的特征,又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干脆从今往后,就直接称呼轩辕为“黄帝”吧,大家认为怎么样?”

“赞成,赞成!”

“黄帝万岁!黄帝万岁!”

各路诸侯异口同声,声震河岳。

看到一向有长者风范的炎帝这么看重自己,轩辕感动的说:“既然大家都推举我担任新的天子,我也就不再推辞了,不过有一点,只要我在任一天,炎帝他老人家就永远是我最可亲可敬的人,我也提个建议,以后凡是我们这个部落的成员,对外称呼自己的时候,一定要称为“炎黄部落”,且“炎”字一定要在前面。”

炎帝还要站起来反对,黄帝赶紧示意他坐下。

“就这么定了,任何人不得有异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