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的累丨三个急诊医生发生心脏骤停
急诊医生是医疗战线最能体现救死扶伤职业精神的一群人。
急诊医生总是在最危急状态下出现在第一现场,并承担着患者能否存活的重任。
在生死边缘,能力挽狂澜的这个群体实际上也经常自己处于危急状态。
急诊医生的疲劳,很多时候会被忽略。
因为对大众来说,没有最急,只有更急。
你的速度永远达不到大众对于急救的期待。
不是你不努力,很多时候是医学的局限,是无能为力。
夜鹰也是在急诊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司机。夜班时段接诊50-60个患者,一点也不稀奇。
单纯从数量上看,不足以反应急诊医生的工作状态。
在忙碌的表面之下,是累。
身体和心理都累。
急诊医生工作中最累的一个环节是经常需要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处理多个患者。例如你手上是个发热的,但前面那个胸痛查因的正在做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而急诊监护室还有一个心力衰竭的需要你牵挂着经过初期的治疗是否有好转,此时发烧的还没看完,你又被呼叫出急救车,这是一个心脏骤停,你在现场经过心肺复苏,他心脏复跳了,你把他拉回医院,今晚他还是你的,并且最终很可能还死在你的手上。
以上仅仅是4个患者同时在你脑海里盘旋,这个数字一点都不多,更多的时候可能是8-10个甚至更多,或者是可能有两个以上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你即刻开始行动,来稳定他们的生命体征,此时你的脑子就是要炸裂的状态,你写字的速度飞快,也许你没注意的是,你的心率同样很快。
记得有一天,我熬到早上8点要交接班的时间,在急诊抢救室和急诊观察区,同时躺着5具尸体。死亡来的太集中了,以至于来不及往太平间送。
上班的时候不累,因为你没时间累。一旦交班后,疲惫就会潮水般到来,但真要回到家上床,你却很可能睡不着。
这对身体的负荷很大。
2015年6月28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李晶主任,43岁,值班24小时(应该是二线班)在早上交班后,突然觉得不舒服,有呕吐现象,打电话让妻子接回家休息,29日下午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虽经妻子与邻居积极心肺复苏并送医院急救,最终抢救无效去世。据同事说,此前几日,李主任已经有胸闷冷汗等不适症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018年1月2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43岁的急诊外科大夫郭庆源值完夜班,上午又去开会,11时40分突然出现胸闷、心慌、气憋等症状,后做了心电图初步排除心梗,大夫建议住院。就在同事在帮助办理住院手续时,郭大夫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心脏骤停,经四个小时抢救无效死亡。
郭大夫发病突然,当时做心电图其实并不能排除心梗,因为心梗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延后出现。在急诊室,这种早期心电图正常的心梗很多见。
从一些新闻报道的细节及视频看,其抢救过程中居然很早就转运至ICU,也没有在疾病突发时关于心律的描述。大部分突发的心脏骤停,早期多是室颤,早期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关键。如果事发第一现场是在急诊,应该在急诊展开施救,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窗。而早期匆忙的转运到ICU并非最佳选择。
广州的李主任在出现症状的时候回家了。
青海的郭医生在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去心内住院,在抢救的时候转到了ICU。
下面这个也是急诊医生,他的经历则完全不同。
2014年,广州一家三甲医院急诊外科医生,不满40岁,因同事有事,被临时叫到科里顶夜班。凌晨时分,他突感胸闷不适,自己感觉不妙,来到急诊病房,做心电图没发现异常,找了两个高年资急诊护士,给他做持续心电监护,并叮嘱两个护士同事不要走开,随后死神来了,室颤突然发生,两个护士大惊失色,马上开始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很快复苏成功,急诊外科医生醒来,随后转运到导管室,冠脉造影发现检查提示三支病变,一支完全堵塞。
当我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都惊呆了。
哥们,你真牛。你的谨慎救了你自己一命。
也很庆幸你有这么棒的护士搭档。
一场流感,击溃了中国儿科。其实急诊医生也迎来自己的“寒流”,急诊室爆满,拥堵越来越成为常态,病人自带沙滩椅滞留在急诊大厅,急诊医疗风险和压力倍增。
急诊夜班医生最发愁的是,下一个重病人,放在哪里治疗?
而急诊医生,又何处安放自己满身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