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说】“LVK”的传奇:赉安洋行设计的上海老公寓大楼
*即日起,鄙人笔名“马丁”改称为“布城马丁”,哈哈哈哈。
“LVK”与赉安
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数不胜数,杰出的建筑设计公司(当年称为洋行)也非常之多。若论知名度,匈牙利-斯洛伐克裔的设计师邬达克领衔的邬达克洋行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沪说】纪念邬达克抵沪100周年(下)今生:我们探访的十处邬达克建筑
若论作品的实力和数量,如今已经演变为P&T 集团,继续打造上海天际线的公和洋行,简直可说当仁不让。
(点击可放大)
这两家洋行的作品,我们之前都已经撰文。那么说完这两家,还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建筑设计公司也值得我们花费一些笔墨。
它们并没有国际饭店或者外滩天际线、上海大厦这些震烁古今的庞大建筑设计项目,但是他们所专攻的住宅楼设计,同样为上海留住了那些黄金岁月的回响。
赉安洋行的专版,列出他们1934年专版发行前设计(包括未完工)的建筑,许多建筑在阅读完本文之后,您可以一眼认出。
至今,他们的建筑仍不落俗套,在上海的都市风貌中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人们仍记得他们的名字:赉安洋行,以及代表其中三位创始人的字母缩写“LVK”。
法文上海日报1934年赉安洋行专版刊登出的三人肖像,几乎所有的资料都以这张翻拍图像作为人物介绍。
LVK代表三个人(见上图)
L代表Alexandre Leonard(部分资料称他有一个中文名字叫赉鸿那),是赉安的灵魂人物。
V代表他的好友,Paul Vesseyre,两人一开始是以Leonard & Vesseyre联名成立建筑设计公司。
K是两人合作十年后吸纳的第三位合伙人,Arthur Kruze。
赉安并不是一家凸显建筑师个人特色的公司,因此它们都是以公司的名义出品,但这反倒成就了赉安洋行自身的名气。
赉安这个中国名字,许多人可能还读不来。赉读作Lai (第四声)意思是赐予、赠送。取这个名,显然是与灵魂人物Alexandre Leonard的姓读起来比较相近,可早年间,这个lai'an还是写作“赖安”的,可能是后来中国人觉得赖字不太雅,换作了“赉安”。
三人的合作时间并不算太长,最晚加入的Kruze最早退出,接着离开的是Vesseyre,他去了印尼,只有Leonard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期间,法国傀儡政府曾因为他的妻子属于敌方而剥夺了他的法国国籍,因此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变得无依无靠。
高安公寓是AL的人生最后一站,虽然他不知所终,但门厅内的AL仍然提醒着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是他设计了这幢不朽的建筑。(credit:http://www.culture-shock-tours.com/blog/drama-stories-behind-5-art-deco-apartment-buildings-in-former-french-concession)
他还是幸运地等来了二战的胜利,但他却在胜利到来之时,神秘地死亡了。更准确的说,他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怎么死的,也没有见到他的尸体,他没有死亡证明,没有尸检报告,只有一份遗嘱。
Alexandre Leonard存世的画像之一
好在赉安洋行的建筑并没有凭空消失,依旧活在我们的记忆和视线中间。
互相成就:Art Deco与赉安
20世纪初的上海,直至淞沪抗战前都是一副不断发展壮大的模样。这其中一方面是租界,尤其是法租界大幅度扩容(公共租界仅以越界筑路方式扩张),上海无形中获得了大量的城市建设发展的空间,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无比宽阔的市场。
1914年后增加的法租界,将法租界西边界从今重庆南路一路推到华山路。
同时,租界作为相对安全的中立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世界各地的失意者或者敢于冒险的人士纷至沓来,这其中就包括了传奇的邬达克,同时赉安洋行的创始人法国人Alexandre Leonard(以下简称AL)也从一战的战场归来,又漂洋过海来到了这座陌生的东方城市。带着他在法国学到的全部建筑设计素养来此创业。
Alexandre Leonard的母校 Ecole des Beaux Arts(这是一个美术学院系统,并不了解他就读于哪一个分校)
与此同时,Art Deco这个词汇也于1925年正式得以命名。这种集合经典建筑样式,融合迥然不同的建筑文化元素,并加入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等新兴艺术风格的建筑风格从1900年代就开始在法国、比利时一带流行开来。Art Deco更像是一种风尚,而并没有特别确切的样式描述。
AL在巴黎进修建筑设计时或许就深受Art Deco风格的熏陶,而这股风尚一旦刮起,他也立即将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以至于今天说起上海仍然保留的Art Deco建筑,不得不提的就是AL。据说AL与好友Paul Vesseyre合作设计的法国总会(今天花园饭店的一部分)是上海的第一座有Art Deco元素的建筑,尽管只是内饰部分。
淮海中路1164号的入口时典型的Art Deco设计,据说是赉安洋行的手笔(credit:shanghaiartdeco.net)
建筑风格也有“瑜亮情结”,几乎同时诞生的Art Deco与现代主义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成就的两种流行的建筑风格,矛盾在于现代主义主张实用简洁,而Art Deco更强调隆重和仪式感,但除此之外,对结构美学、科学性元素、现代感的追求两者非常接近,在赉安洋行的作品中,这种矛盾感也很明显,并不能说他们的某一件作品完全属于Art Deco或者完全属于现代主义,而是两者兼而有之,更倾向于谁。
高安公寓(Amyron Apartments),完成于1941年,赉安的最后作品之一,2016年5月底武康路之旅开始前随意拍到。(笔者)
例如,在合伙人纷纷离去,上海孤岛即将陷落的前夕,AL完成了此生最后一件作品,阿密伦公寓(Amyron Apartments今高安公寓)大楼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作品,大玻璃窗,转角大阳台,体现现代健康居住理念,但同时在细节处,仍旧是Art Deco的风格,尤其是入口处的地砖上留着“AL”的花式标签,这是他最后的心血,也是他最后的住所所在。
寻找LVK的踪影:沪上几处赉安洋行作品
赉安洋行的名字多年来非常沉寂,这或许和创始人的离奇身世有关,在早年出版的地方志中很少能找到“赉安”这个名字,搜索一下新闻,也是这两年的报道为主。不过赉安洋行设计的房子几十年来矗立在上海街头,大多还得到保留,不少还列入了优秀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等。
我们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沪说】午餐后,坐816路去东平路一带转转》一文中曾经提到的雷米小学(今市二中学校址)是赉安洋行的作品。(笔者,附加比照图来自网络)
赉安有名的作品主要是公寓大楼,也有独立别墅、公共会所、学校以及为杜月笙打造的中汇银行大楼这种为数不多的商业建筑,比起邬达克和公和两家来说,赉安的长项显然是住宅楼。
中汇大楼
2017年12月,左边较高的塔状建筑是中汇银行大楼(笔者)
曾经在1959-1933年作为上海博物馆馆址的中汇大楼,位于延安东路近外滩的河南中路路口。这幢塔状的高楼于1934年建造,为杜月笙、张啸林等上海道上大佬建成的中汇银行出资建造并使用,而设计此楼的正是赉安洋行。其独特的设计,使得人们远远就能对其瞩目,如今,您如果在延安高架上一定也能一眼就见到这幢别致的砖红色大楼。
当年中汇银行的海报(某拍卖网)
培文公寓大楼
天桥上看培文公寓(笔者)
这幢位于淮海路繁华地段的大楼,建成于1930年。原名培恩公寓(Bearn Apartments)。法国万国储蓄会出资建造。据说1949年前,曾被当时权倾一方的孔祥熙抄底买入,但最后免不了充公。
目前,大楼主要为妇女用品商店使用,最有特色的但后半部及较高楼层疑似仍有居住功能。此类沿街型公寓大楼本就是商住结合型的,但因为店家太有名,而让人误以为这原本就是一家百货公司大楼。
培文公寓的体量很大,此为雁荡路、兴安路口的面貌(笔者)
笔者多年前曾到这幢楼的顶楼加建层的一家桌游店与朋友聚会,但通往顶楼的电梯并不设在商场内,而是要绕到大楼后面的门禁入口,这才让我意识到这幢楼的体量和功能比我想象的要大要多。
培文公寓旧貌,没有楼顶加建和店招遮挡,才觉得这建筑的气派。
这幢浓浓Art Deco风的建筑,因为妇女用品商店的巨大店招,东侧屋顶的加建以及南北高架桥的遮盖而显得逊色不少,但如果你能在淮海中路和重庆南路的天桥上驻足一观还是能发现它的气派和不俗。
密丹公寓
斜望密丹公寓(笔者)
来上海没有人不爱武康路,而赉安洋行也没有缺席这条荟萃了各色别墅及公寓楼的特色小马路。
位于湖南路、武康路路口东北角有一幢造型奇特,刷成灰色的多层公寓楼,沿着武康路和湖南路展开,正对路口的那个角被削成平面,每一层都有白色的ArtDeco装饰,有人说这楼宛似一只大象,仔细想想却也有几分神似。这幢楼也是赉安出品。
对望(笔者)
麦琪公寓与白塞仲公寓
旧上海有很多别致的路名,法租界就更是如此,以至于后来改路名之后很多文化遗存就断档了。麦琪、白塞仲都是路名,一个是乌鲁木齐中路,一个是复兴西路,而这两栋公寓楼都在复兴西路和乌鲁木齐中路的路口。
(百度地图全景截图)
白塞仲公寓在路西,麦琪公寓在路东。而两者的风格也是大相径庭。白塞仲公寓建于1935年,目前刷成黄色,是较为典型的ArtDeco公寓楼,而对面的麦琪公寓建于其后,就能见到赉安洋行的大胆转变。
(笔者)
麦琪公寓可谓是赉安洋行的又一经典作品,不仅以项目占地小,利用率高获得好评,而且其特色的转角大阳台让人们对其记忆深刻。2017年底,我与袁童鞋探访邬达克建筑时,曾在麦琪公寓对面的小餐馆吃午餐,虽然那时对麦琪公寓没有了解,但大阳台的设计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并拍了一张照片留念,可惜我们却忘了多看一眼身后的白塞仲公寓。
而据《上海住宅建筑志》麦琪公寓内已经有复式公寓的概念,最高的两层(第九层和第十层)为跃层户,共有十一套,可想而知,当时这类房型会是何等紧俏?
在这个“赉安路口”附近还有赉安洋行设计的另一处公寓大楼Willow Court(为乐公寓),它曾有一个有趣的中文名,“卫乐精舍”。
(来源:某房产网站)
淮海公寓(盖司康Le Gascogne公寓)
你也许会质疑这是不是三十年代的建筑设计,但这座现代感极强的公寓大楼正是赉安洋行出品的。这座公寓大楼是由法国万国储蓄会出资建造的,出资方与武康大楼、培文公寓是同一家。
(百度地图全景截屏)
盖司康是万国储蓄会当时的大班的名字。较为瞩目的高楼是主楼,前面为商业目的的附楼,主楼以北还有其他用途的附楼。无论从设施设计还是整体外观,盖司康公寓在当时都堪称上乘,况且还是在霞飞路上,不得不说就是居住品质的象征。
盖司康公寓主楼和前面的附楼
49年后,这类洋名都纷纷改掉,这幢公寓大楼曾名“劝工公寓”。而淮海公寓的今名也没好到哪儿去,淮海路上有淮海大楼、淮海大厦和淮海公寓,还有淮中大楼,如果不是在这一带生活,搞错一个字就要在长长的淮海中路跑来跑去。
谁在研究赉安?
赉安将在什么地方重生?
1946年,Alexandre Leonard以一种无人知晓的方式告别了让他名声鹊起的上海,告别了陪伴他度过下半生的东欧妻子Anna,告别了这个充满诱惑,又恶意满满的世界。一度他的名号,这家影响了上海历史的建筑设计公司的名号变得鲜为人知,直到上世纪末,建筑学家郑时龄在《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中开始挖掘、探索、重现赉安洋行曾经的努力和探索,据他所说,上海已经发现66处赉安洋行设计的作品,上面所提到的近十处建筑,只是他们的代表作,还有更多的作品等待人们重新发现。
2017年底,题为《“来自法国的上海人”赉安洋行建筑作品在徐汇》在AL生前居住过的永嘉路某号举办。也许对于赉安洋行以及三位合伙人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找到的资料也是彼此雷同的占多数,例如三人在法文上海日报上登出的肖像几乎是他们长相的唯一有效线索。希望随着时间流逝,更多的资料将会浮出水面,更多的赉安之作能让我们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