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洛阳是一座“文化圣城”?
为什么说洛阳是一座“文化圣城”?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为古之“中国”,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史就是中国史——在考古学家、著名学者徐金星先生看来,最能体现洛阳特质的,是“中华民族圣地”这个称号。
华夏民族形成在洛阳
所谓圣地,或指在宗教史上有特殊意义,如犹太教圣地麦加、伊斯兰教圣地耶路撒冷;或指在革命史上有重大意义,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民族圣地则是 指对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发展等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它是民族的发源地、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民族宗教的诞生地。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样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 洛阳。这里所说的洛阳,是“大洛阳”、“古代洛阳”的概念,可以涵盖整个河洛地区。
洛阳的地理环境独特而优越。《史记·周本纪》引用周公的话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20世纪60年代,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最早出现了“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今洛阳一带。
三代之居,皆在河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都城,中国历史的开篇,即奠定了洛阳圣地的基石。这是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 15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如今在洛河一线东西长50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地保留着五大古都遗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二里 头夏都斟鄩是我国诞生最早的都城,也是最早的洛阳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主要活动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标志着洛阳一带最早进入文明社 会。
《说文解字》中说:“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河洛地区。夏之后,商、周均建都“河洛之间”,洛阳为三代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而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一个民族一般具备共同的语言、地域、文化及心理等。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传都是 黄帝后裔。
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大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在漫长的时期内,通 过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交往,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以华夏族为基础,汉代前 后形成了汉族,以后又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称为中华民族。因此可以说,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洛阳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孕育、诞生、成长、繁荣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中央文化、国家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长期占据着领导地位,是中国古文化的源头和核心。
古洛阳地区是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由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一脉相承,延续了一万年之久。夏王朝在河洛大地的诞生, 以奴隶制度取代原始公社制,使河洛大地率先升起文明的曙光。在考古学上,严格意义的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国家一诞生,文明就诞生了。因此,科学意 义的中华文明诞生地,是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
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 均曾建都洛阳,故称洛阳为“九朝古都(九表示多数)”或“十三朝古都”。长期作为国都的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 响。夏传子、家天下,商汤剪灭夏桀,八百诸侯会盟津,周公定鼎与制礼作乐,合纵连横,光武中兴,班超通西域,八王之乱,孝文改革,河阴之役,修大运河,武 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等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都先后发生在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大地上。北宋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人李格非(女 词人李清照之父)说“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都含有这层意思。
河洛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具有正统性、传承性、融合性、原创性等 特点,可以概括为: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道学肇始于洛,儒学渊源于洛,经学兴盛于洛,佛学首 传于洛,玄学形成于洛,理学寻源于洛。这些学说学派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对形成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的思想和“品格”、对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关 键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说到这些学说学派时,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即曾经对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风民俗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三大教”——孔教、道教、佛教,都和洛阳有非同寻常的渊源关系。所以,洛阳是名副其实的“三教祖庭”,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众多姓氏“根在河洛”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我国古代姓氏的重要起源地。这是因为河洛地区处于“天下之中”,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又长期是中 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因此,不管是在姓氏开始形成的三皇五帝时期,还是在姓氏发展的夏商二代、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商代以及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等时期,河洛地区均是姓氏形成、起源的一片沃土。
据统计,在全国12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或姓中一支、二支起源于河南的,合计97个,占80%以上,其中大多在河洛地区。单就偃师来说,现存姓氏531个,其中源出偃师或姓中一支、二支源于偃师的,就有117个,另有源出偃师今已消失的94个,合计211个。
姓氏文化研究专家袁义达先生在为《偃师姓氏源流》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姓氏是中国人一直使用的代表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代表中国几千年来父系相传的一种文 化。”众多姓氏“根在河洛”,充分证明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民族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从一个侧面为“洛阳——中华民族圣地”这一命题作了注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闽南人均“根在河洛”。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给当时的国都洛阳造成了重大灾难。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闽南人的最初源头。如今,客家人已达1亿之多,形成了“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局面。
闽南是指以泉州、漳州、厦门“金三角”为中心的福建南部地区,当年迁入这一带的中原汉人,将当地的两条河流分别称做“晋江”和“洛阳江”,以寄托他们对晋王 朝和京师洛阳的无限怀念。400年前,福建人开始移居到台湾、东南亚。现在,台湾人口约2300万,基本由三部分组成:一为原住民,主要是高山族,约占总 人口的2%;二为先住民,即闽南人、客家人,占总人口的85%左右,是台湾的主体居民,其中约4/5为闽南人,约1/5为客家人;三为新住民,即1949 年随国民党迁入台湾者,约占总人口的12%。
现在所谓的台湾人即指先住民,也即闽南人、客家人,他们自称“河洛郎”;所谓的台湾文化即指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所谓的“台湾话”即指“闽南话”,台湾人也称之为“河洛话”,是一种很优美的语言。
“君自哪里来?来自黄河边。”“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客家人、闽南人的姓氏、堂号都源于中原和河洛,他们对中原、对洛阳都有极为深厚的感情。
洛阳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
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世界范围内,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向文明时代过渡,出现了四大文明古国,也就是当时的几大文明中心。洛阳一带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地 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因此,也可以说洛阳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或直接称之为“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后来,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原来的民族和文化都因被征服而消失了,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不复存在,只有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 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流传至今,并且直到15世纪,一直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这是世界文明史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我们在考察这一现象时,必然会注意到正是由于洛阳地处“天下之中”,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才使河洛文化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等。
西汉时期,西方文明和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开始碰撞、接触和交流,就是世界史的主要内容。因此,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洛阳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圣地”。
去年,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上,洛阳荣获“世界文化名城”称号,为国内唯一。这个城市之所以能焕发出恒久的魅力,能在海内外众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与它“民族圣地 文化根脉”的城市符号是分不开的。
如今,我们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就要找准洛阳定位。我认为“民族圣地 文化根脉”就是洛阳独一无二的符号,是洛阳人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弘扬河洛文化,提高整体居民素质,以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这个独有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