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留“人”还要留“心”

吕建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力度的加大,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职称考评、薪酬补贴等政策不断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留在基层任教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有媒体发现,和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相比,教育理念的冲突、管理模式的滞后、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配合等,也是阻碍年轻人留在乡村任教的重要原因。

随着县域教师补充机制的持续推进,乡村学校年轻教师日渐增多。不少乡村学校意识到,留住年轻教师,让他们成为“生力军”,乡村教育才有希望。

当前,尽管教学条件、待遇薪酬等都有了很大改善,乡村学校年轻教师还是频频出走。留下来的,要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是三年一过就“泯然众人”。留不住年轻教师,即使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成为乡村教育的痛点。

有鉴于此,乡村社会应优化年轻教师成长生态,用足用活利好政策,吸引更多年轻教师扎根乡村。

首先,要营造“去分数化”乡村教育生态。在“唯分数”“唯考试”教育生态下,受师资紧张等因素制约,“考得好”即“教得好”成为乡村舆论的基本共识。这样的教育生态,老教师们已经完全适应并且驾轻就熟,年轻教师却很难适应,甚至有可能遭遇滑铁卢。一些音体美专业教师“教”非所“学”,被迫改教语数外,导致教师身心俱疲。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乡村学校要调正教师评价“指挥棒”,建立基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乡村教育新常态。如此,年轻教师才不会累跑、气跑,才能融入乡村文化。

其次,要优化年轻教师成长“微”环境。持续做好有利于年轻教师身心成长的小事,才能做好留住年轻教师这篇大文章。乡村学校要集中有限的资金,着力建设好教室、宿舍、运动场、食堂、厕所等公共设施,努力建设小而美的校园,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发出教育“好声音”。与此同时,乡村学校还要加强“软环境”建设,让学校散发出文化魅力、乡土气息。此外,乡村学校校长要走出人情管理、分数管理误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引导年轻教师成就事业;要做好年轻教师负担“加减法”,实施精准培训,强化教学研究,减少教师烦心事。要积极实施文化治校,推进多彩、多维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引导老教师走出“唯分数”误区,做好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路人。

最后,要为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搭好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学校、村小等要努力为年轻教师搭建展示形象的平台、秀出风采的舞台:安排德才兼优的老教师作为年轻教师的领路人,为年轻教师引路,避免跑偏走邪;给年轻教师压担子,鼓励他们当主角儿,促进其专业成长;强化校本培训,建设互教互学、“比学赶帮”的教师学习平台,整体提升年轻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磨”“练”“研”“赛”等教师展示平台,为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蓄力加油;引导年轻教师总结研学所得,帮助其发表优秀研究成果;分类型、定期不定期表彰奖励优秀年轻教师,激发其成长内驱力,让更多年轻教师见贤思齐,逐梦乡村杏坛。

(作者吕建,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