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水气辨析(4)
治 疗
水气作为致病因素(病理产物) 可以与寒邪、热邪等相合而引起各种不同的病变,继之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因而又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1 张仲景治水之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冶第十四》指出: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指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见“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现在临床应用亦屡屡显效。
《伤寒论》对水气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去虽未明言,实则更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 心阳、脾阳、肾阳) 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法、温阳止利法等等。
2 治疗上、中、下三焦水的方剂与应用
《伤寒论》中治疗上焦水的方剂有小青龙汤、十枣汤、麻杏石甘汤等。此类证型多为实证、表里同病,治疗上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姜枣、芫花、大戟化湿、逐水,既可外解表邪又可内化水饮,通过汗法、下法使水气排出。现代多用于治疗痰饮、哮喘。
治疗中焦的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生姜泻心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此类方证多为中焦阳虚,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停聚。治疗上张仲景善用生姜配附子温通肾阳、健运脾气,白术、茯苓、芍药健脾柔肝、淡渗利水,桂枝、姜、甘草温通阳气、助阳气化,通过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壮心阳、健脾气、复胃气、温肾阳,使人体正气恢复、阳气充盛。阳气盛则能治水,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现代多用于治胃脘痞痛、腹痛、痰饮咳喘、心悸、胸痹、水肿、眩晕、胁痛。
治疗下焦水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真武汤、甘草附子汤、猪苓汤、附子汤、牡蛎泽泻散等。下焦水多为脾肾阳虚,水气內停,或蓄于膀胱或归于四肢或下迫大肠。用药上多用附子、白术健脾温肾,正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治疗以温肾阳、治肾水为主,使膀胱气化、小便通利,水邪从二阴排出或涩肠止利。现代多用于下痢、淋证、癃闭、水肿、腹胀、痹证。
三焦水气不利则以五苓散为主。五苓散中桂枝通阳利水,白术健脾利水,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泽泻清热利水,集多种作用和缓的利水药于一方,从而达到通阳化气、输布三焦津液之目的。现代应用: 五苓散主要用于外感病中汗出或下利,大量水分丧失,轻度脱水的同时又有气化失司,局部停水的疾病。
综上,水有形,气无形; 水随气走,气附于水。两者相合通过三焦水道可致全身疾病,正如小青龙汤证所云: “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水气致病繁多,临床常见,故对其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