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种:从“有种”俚语说说重男轻女那点儿事儿
作者:刘宏宇
你有种!
有种你别跑!
……
这一类话,是不是有点儿熟?特别是在影视作品里,好像时不时会遇到。现实中,上面那两句,也可以被说成——你厉害!你牛x!和,有本事别跑!
这样一对照,大概“有种”二字,作为如今现实中已不那么常用的俚语,是什么个大概意思,应该比较清楚了。
但是,这样的意思,并不是“原意”。
(一)“有种”之说的原意
一般来讲,“有种”作为俚语被运用时,通常针对的对象,是男性。对女性,一般用不上这个词汇——冲突不到非说到这个词的程度,或者,就便遇到类似情境(比如两个女性之间冲突、拌嘴),也挺自然地会用其他词汇。就是说,这俩字儿,基本是男性的“专利”。
这种自然而然的界限,就跟“原意”有关了。
简单说,“有种”二字的原意,就是有生育能力,说的男性——男性、男人,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
这意思包含两层:一是说个体的“生理”本身,二是指外部条件;综合起来,可以这样释义:男人身体机能正常,具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育能力;并且,至少有一个能生孩子的女人(生理机能正常且处于广义的“育龄”范围内的女性个体),可以让他有机会繁育具有他的基因的后代。
在上述基础上,“有种”二字的“原意”,在较广泛认知中,还有引申,就是——不仅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而且能繁衍出男性后代。就是俗话说的“生得出儿子”。
由此可见,最晚,从“有种”二字依上述“原意”及“引申”产生成为词汇的时候起,人们就至少是在潜意识里认同了这样一个规则:能不能繁育出后代,再或者是能不能生出儿子,是男人的事。换句话说,如果“无嗣”(没有儿子)或者干脆“绝后”(儿女都没有),问题是出在男人身上的。
这种认识,如果真有,就跟我们民族到现在还有些人抱定的生不出孩子或者生不出男孩就怪女人的观念,正好矛盾!
(二)重男轻女的现实存在
之所以即使潜意识认定能否生育及生育“结果”(能否生出男孩)是男人的事,而还要明面上把“相关责任”推到女性身上,便是“重男轻女”社会“共识”的典型表现。
这么说可能有点儿绕。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比如在影视中(就说影视吧,现实不提),“无后”或“无嗣”的男人,会怨责地讥讽自己女人是“不下蛋的鸡”、“只会生女娃的货”,而事实证明(医学检查或者男人娶多个女人)问题出在男人自己身上;可他还是会坚持去怨责、讥讽女人(们),被别人说“没种”的时候,他会出离的愤怒(还有羞愧)……
重男轻女,作为社会现象,并非我国特有,只不过我国的状况可能比较被更切实地感触,或者,在有些地方,确实至今仍比较严重罢了。但说到底,这其实是几乎全球性的问题。
比如就业——除了中小学教学、医学护理、通讯服务、纺织工业、家政服务、一般文秘、社区服务(居委会)等有限行当,更广泛领域中,用人单位都更倾向于男性,以至于在有些情况下,权力机构(比如政府)会以“指令”或“高度建议”的形式,要求吸纳一定比例的女性(多见于男女均可能胜任的职业和体制内的干部提拔)。
或许,今时的“重男轻女”,在现实考量中,有这这那那的特殊理由,但几乎可以肯定,绝大多数时候,这这那那之外,“思想根源”上,还是有”传统意识”作为“最基础”的。
亦即,不管在现实的现象中,存在多少切实相关的客观原由,重男轻女,仍然脱不开其作为“观念”形成的古老根源。
(三)重男轻女的古老根源
所谓古老的根源,主要指“自然的社会分工”。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母系氏族”,女性地位较高。这是由原始的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生产力低下、谈不到“科技”的“很久很久以前”,男性负责狩猎,女性负责采摘、“看家”、照料孩子。
看家、照顾孩子,是确保生存及生存延续的基础条件;采摘,相对于狩猎,属于“稳定收入”——狩猎可能有收获,可能没有,可能不管有没有收获都会产生伤亡这样的严重损失,而采摘,虽然所获微薄,却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生存供给,而且,显然,比狩猎安全得多……于是,基于后来人们总结的“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法则”,女性在原始社会中,占据了较高地位。
这种情况持续时间很长,大大超出“男人做主”开始至今的历史——从父系社会至今,大概一两万年,之前至少四五万年(主体是旧石器时代),都是母系社会。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形态的发展,男性的体能优势,使得他们有机会获得比之前更稳定也更丰厚的收入,从而一定程度替代女性;体能优势加好斗的本能,更使得男性在战争中成为绝对主力,从而在生存竞争中愈显重要,并且,很要紧的——他们因为战争,而有机会强有力地、绝对主导地,掌控了暴力机器(军队、武装力量)。
工业革命(十四世纪~十八世纪)以前,人类传统的生产模式,大致三种——农耕、游牧、渔猎。不同部族(国家),因自然条件而选择,有些是其中两种交叉、共存(比如半农半牧)。但无论是怎样的选择、组合,三种模式,男性的体能优势,都很明显。即便是工业革命以后,大多数工种,仍对体能有一般女性都难以胜任的高要求。这种情况,差不多延续到自动化高度普及(至今尚未完全普及)的近现代。
这样就可以说,在文明相比原始时代高速、再高速、超高速发展的历程中,男性是生产和生存竞争(战争)的主力;更注重男性,更希望拥有更多男性,就成了社会性的“习俗”。
(四)中国重男轻女陋习的特别之处
由上可见,重男轻女,作为“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的产物。但在咱们国家,这种概念或说偏见,似乎更为严重、顽固,这是有着特殊原因的。
特殊的原因,或许诸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宗族意识。而宗族意识的源头,是“宗法”。
大约距今三千年前,聚居在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边陲小邦”、以农耕为主的“周”,替代了绵延四五百年的商朝,建立新王朝,推崇抽象的“天崇拜”,以取代商朝盛行的巫鬼崇拜,并以“基于父系血缘的宗法制度”,确立天崇拜的意识秩序,及,固定以男性为主力的农耕生产模式。传承下来,就形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或说“顽强”的“敬天祭祖”意识惯性。其中对广泛人群来讲,更为具体的是“祭祖”或说“祖先崇拜”。
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古称“华夏”、后来成为“汉”的中华民族主体,没有“同一”的、绝对崇拜的、具象的“创世神”,其精神信仰,是一个链条——天、天子、祖先。祖先,在“基于父系血缘的宗法制”之下,就是父系祖先。
父系祖先,当然是男性。家族及对于祖先的祭祀是否能延续,取决于有没有男性后代。如果“断绝”了男性后代,对于祖先的祭祀,就只能终止了(如同很多人知道的,在旧时代,女性是不允许进入祠堂的,不管其地位多高,对家族贡献多大。连祠堂都进不去,就更别说去履行祭祀了)。用俗话说,没有男孩,即“没种”,就意味着家族“断了香火”。
这样的意识,至少是很大程度上(不敢说“绝对”、“完全”),成为中华民族共识的精神准则。故而,能不能生出男孩,也就是有没有“种”,就显得愈发要紧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许,正是因为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在国人中普遍而“顽强”的“存在”,新中国七十余年来,更加注重对其的扭转、摒除,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说“举世瞩目”,一点儿不夸张——由较可靠资料可知,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只有两个真正做到“男女同工同酬”。一个是越南(最开始主要是因为女性人口比例太高),再就是咱们。
一个在历史上可能是最重男轻女的国家,而且是十几亿人口、两性比例均衡的大国,能做到男女同工同酬,真的很了不起!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