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视频请标明来源文字版查看鱼肉一直被视为一种健康的高营养食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推荐大家,优先选择鱼肉和禽肉,每人每周吃鱼280~525g。国际期刊《Advance in Nutrition》也曾发表综述,发现吃鱼多与各种心血管代谢疾病,甚至抑郁症、肝癌的风险降低有关。但很多人虽然知道吃鱼有好处,却用了错误的方法,不仅白白浪费了营养,甚至还把鱼肉变成了“毒药”,危害生命健康!医生劝你:这5种鱼最好别吃!既然鱼肉这么好,为什么还会变成“毒药”呢?其实问题就出在烹饪方式上。以下5种鱼肉,很多营养专家和消化科医生,都会劝你,少吃!1生滚鱼 案例 广西横县的零先生被查出肝癌,在手术时却发现肝脏上肉眼可见长满了肝吸虫!原来,零先生酷爱吃鱼生食品,已经有20多年了……肝吸虫寿命可达20~30年,在肝胆区域活动时,会诱发胆管炎症、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萎缩硬化等,但临床上约有1/3的患者可能因为没有明显症状,而忽视了病情。生活中,肝吸虫主要来自于淡水鱼虾,因此提醒大家尽量少吃生鱼!如果一定要吃,注意用90~100℃的沸水至少焯煮15秒以上,基本可杀灭肝吸虫。但常年喜欢吃生鱼的人,建议定期进行肝吸虫IgG抗体抽血检测。亚硝酸盐还能与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反应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更是一种强致癌物,是四大食品污染物之一,可增加多种消化系统肿瘤的患病风险。3过度烹饪的鱼反复煎炸、炒制后会使鱼肉的脂肪大量氧化,产生自由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食用过量可能会增加心力衰竭或食管癌风险。而长时间高温炖煮后,大量鱼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容易被高温破坏,影响到人体吸收,还容易使嘌呤升高,对痛风患者不利。4含汞量高的鱼通常情况下,体型较大的鱼且寿命比较长的鱼类,含汞量更高,比如部分深海鱼类。摄入微量的汞一般不会产生太多不良反应,但汞可以在人体内积累,很容易被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长期食用有汞中毒的风险。汞中毒后不仅会损害口腔粘膜和牙齿,还对消化道、肾脏、毛细血管等都有腐蚀作用,儿童还可能造成大脑损伤。5野生鱼野外环境下,塑料微粒、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都可能比较严重,因此即便是常见的野生鱼类也不建议食用。而深山老林里的野生鱼类,则有可能食用一些有毒的菌、藻或水草,且可能存在大量寄生虫,因此更不建议食用。3类人不适合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