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间管理心法:日记到底记什么
我从识字开始记日记,断断续续记了二十多年。2011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前后可以分为两个非常不同的日记时代:工作以前,我的日记以情绪宣泄为主。特别是高中和大学这两个阶段,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让我的日记本上写满了散文或者说是意识流一般的孤独呓语;工作至今,我的日记内容越来越简练,最后竟然成了我手边最常用的时间管理工具。
除了在办公室使用的专门记录工作计划安排的日程本以外,我还特有一本记录个人总体规划和总结的日记本。
从去年开始,我终于可以做到每天写记录,每周或者每个月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总结了。今年在日记本的协助下,我的全年计划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在过去的十年,我从情绪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向理性和自律成长,而日记本就是我最好的见证。
我认为日记本是最好的时间管理工具。纸质的日记本最有仪式感,而且可触可感,让人更具体的能够感受到每一天过得都很踏实。这份踏实感,比起任何网络工具都来的重要。
既然说日记本很重要那要怎么样记日记,记什么内容才有用呢?
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记录每天的时间分配。
想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或者说培养时间管理的习惯,可以从记录时间开始做起。时间管理好比是投资理财,第一步都是如实记录自己的花销,从而整理出自己过去的时间使用习惯。具体做法是把每一天的时间怎么用的一一记录在案,一段时间以后回头看一看总结一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你发现自己一天其实没做多少事的时候,你会惭愧于自己的低效。
比如我昨天的时间花销记录:
1.学习英语20分钟
2.复习考试功课1.5小时
3.带妈妈、婆婆和宝宝去云大看海棠花,共3.5小时(含来回路程)
4.写时间管理心得1小时
5.哄娃睡觉、喂奶,合计1.5小时
6.写日记10分钟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培养自己的时间观念,以及对做某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可以有相对准确的预估。
我们不是没有计划,小本本上每天都列了一大堆待完成清单,但是一整天下来,未必能够完成所有内容。这不一定是你的专注力有问题,有可能是你的计划过于饱和,没有弹性空间,或者对自己每一件事情的完成时间预估不准。
“墨菲定律”中有一条就是: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要降低这种预估和实际使用时间的误差,最好的方式就是经常测量自己做某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比如每天早上从起床到出门上班前洗漱、吃早餐、换衣服等等每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有了这个基础,再确定给自己上闹钟的时间,才有可能不慌不忙不迟到。
2
优化行为习惯,提升时间效率。
完成了第一步以后,我对自己的时间使用习惯有了了解。然后我才有可能对自己使用时间的习惯进行优化。
曾经我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还需要一个小时编辑排版,而且每次我都必须正襟危坐,用双手打字才能充分的记录我的思维过程。现在时间变得无比琐碎,我没有这样大块的时间来“享受”写作的乐趣了。
我只能临时用手机记下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有趣话题自己我的主要观点。等有空的时候再将每一个观点充实完整。
除了书房,我也尽量尝试在客厅卧室户外等场景下进行写作,特别是使用手机写作。而且用手机写作速度还不能太快,因为修改起来相对麻烦,所以每一句话我都想清楚以后再写出来,写完一个两个段落回头看一样,修改个别句式或者用词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就是我第一篇完全用手机写成的文章。在某个清朗的夜晚,我一边哄娃睡觉,一边构思,等娃睡着了,我拿起手机记录了思考的过程。
第二天,我在用电脑修改排版,完成!
每个月我都会总结这个月的时间使用效率。我统计过每天睡觉起床的时间,怀孕期间我大概每个月有三分之一的晚上都没有按时睡觉,熬夜了,我用数据告诉自己必须改掉晚睡熬夜的坏习惯,并且通过持续的记录监督自己执行。
我计算每周学习时间、健身时间、娱乐时间,看看自己对一件自认为重要的事情到底付出了多少时间的努力,事实上我认真投入去做的事情,很快都很见到成效。那些我以为我投入了,但其实我很少花时间去做的事情,收获就要小很多。
我还会横向对比,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月份做的效率有没有变化。比如阅读效率、写作效率,用字数和时间的比率来衡量。
如果时间实在不够用,时间记录可以为我安排事情的优先级提供参考依据。根据2/8法则,每天列下的所有事情当中,只有20%是必须要完成的,把他们挑出来先完成。剩下还有多的时间,我可以再选择行的完成一部分,就算没有昨晚剩下的部分,心里也不会有负担,也不会影响重要工作或者计划的推进。
大多数的时间管理书籍或者是理论,重点是是告诉你如何优化自己的时间利用方式,但是很少提及记录时间使用习惯。其实二者搭配到一起才能有用。
再次提醒一下,时间管理相当于是投资理财。投资理财我们一般都会这么做:
第一,记录下使用金钱的习惯;
第二,改变不良的金钱使用习惯;
第三,存下钱;
第四、进行投资;
第五,优化自己的投资策略;
第六,获得更多收益。
这个流程对时间管理是不是也有所启发呢?
3
设立长远目标,分解步骤,制定合理计划。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的第二个习惯就是“以终为始”。《记事本圆梦计划》作者熊谷正寿21岁的时候就在记事本上写下了让创办的公司上市的梦想和计划,并且在未来的十五年当中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实现了目标。
就跟工作需要年度计划一样,人生也需要年度目标,甚至是更长远一点的目标。然后通过拆解大目标,最终通过实践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实现终极大目标。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愿意做的人可能不多。因为过程是在太枯燥无味,仿佛人生都已经被规划好了,就没有新鲜感了。没有冒险、没有冲动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二者并不冲突。首先,计划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并不能把每一分钟都纳入计划之中,所以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去遇见未知的自己。其次计划的是目标,实现的方式也是可以自由安排的。
现在我最小的时间规划单位是周。因为我发现如果我计划到每一天要做什么,那往往计划会被很多意外的情况所打断,一天天完不成计划的挫败感会让我很快放弃我的计划。如果我只列一个每周要完成的任务清单,我的时间安排就相对自由得多,任务完成率也大大提高了。
我每年末都会做总结,然后顺便写一下明年的计划。好笑的是,以前我每年的目标都很类似,都是诸如要减肥、要读很多书、要看很多电影、要去很多地方旅行、要提升幸福感这样的宏观又模糊目标。每年计划都差不多,而每年也都差不多没有实现过目标。
所以今年,我在许愿的时候换了一种方式。我把计划变得很具体。
我想看很多电影,于是我计划每周看一部,这样一年可以看52部。
我想读很多书,我就计划每个月看一本厚重的书。仔细消化一本精选作品,收获要比随机阅读十本书强。
我想去很多地方旅行,于是我计划一年一次国内最想去的目的地和一次国外旅行。周末还可以带家人在周边休闲游玩。这样我就拥有很多美好的旅行回忆。
我想要提升幸福感,今年我只要有时间,我会学习一些新菜,给家人下厨。早上起得早的话会买一些鲜花插在花瓶里。晚上二师兄不加班的时候,我会给他泡茶,然后跟他聊聊天。十天半个月做一次轻断舍离,扔掉一些长时间没有使用过的东西,尽量保持生活简洁。
我今年的计划方式和往年皆有所不同,每天在完成清单列表的时候都很有成就感,可怕的是还能清晰的感觉到时间复利的力量。
最近一两年,朋友圈很流行打卡学英语。我也报了一个课程《100天TED英文演讲训练》,每天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的英文学习,不到一个月有明显的听说提升,克服了我再也不想碰英语的心理障碍。
很多人都是跟我一样生了娃以后又重新鼓起勇气再学英语,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培养孩子的语感。找回学英语的自信以后,才能快乐的开始学习宝宝的英文素材。
4
复盘,检查结果,以及获得成就感。
前面提到过,我每周或者每个月会总结一次,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一般来说每周我只是简单看一眼完成情况就可以了。但是月总结我就会充分挖掘数据,做时间统计,写生活心得和读书笔记。
一个月的时间,比每周要常,比较容易见到成效,有内容可以总结;又比一年时间短,很多心得还有新鲜感,要抓紧时间记录下来;而且一个月总结一次,可以让计划有弹性,来得及调整。
每个月我都会写一份计划完成情况的总结。
写一篇阅读总结,对应前面每月读完一本书的计划。
写观影心得分享,对应每周一部电影的计划。
其他生活心得不定期写,内容也是随机的,遇到什么好的题材就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