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师情比高山——从沈周的《庐山高》说起

沈周:《庐山高》194cm×98cm 纸本设色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于成化丁亥(公元1467 年),沈周时年41 岁
文/楚寻欢
今天是教师节,不觉让人想起沈周《庐山高》里历久弥坚的“师情画意”。
见画如面,让人顿生遐想......
1467年的夏天,41岁的沈周前往老师家为恩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感谢如高山般深厚的师恩,沈周献上自己所绘的寿礼《庐山高》。
沈周:《庐山高》局部
《庐山高》以万古长青的庐山五老峰为对象,生动描绘了庐山的高远壮大,他借庐山来象征老师陈宽仰之弥高的品格风范。在《庐山高》题词中,沈周以“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淩天风”比拟老师的胸怀高洁与伟岸。
《庐山高》图为沈周山水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解索皴、牛毛皴和披麻皴混合而用的最好典范。画中山石林木笔法仿王蒙为主,兼有巨然的披麻皴法,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沉雄轩昂。通观全幅,层岚叠嶂处仙气氤氲,疏密有致且清新空灵,笔墨尽干、湿、浓、淡、焦之瑰丽变化。
沈周:《庐山高》局部
沈周作品风格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细笔”画为主,晚期呈现出粗笔放逸的风格,《庐山高》也是沈周绘画风格“由细转粗”转型时期风格兼具的代表之作。
沈周出生在长洲县(今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勤奋好学,聪颖过人,虽然到15岁的时候,沈周的老师陈宽就已经教不了他了,但从他精心绘制《庐山高》来看,他对老师的启蒙之恩以及后学影响足见深远。
沈周:《庐山高》局部
明四家里,余最喜沈周,不仅因为他的学识与胸怀,更因为他的幽默与童心。
沈周是个老顽童,他因打趣为没有胡须的朋友赵鸣玉募集胡须,遂提笔给当时的美髯公周宗道写的一封信:《化须疏》,字体紧结茂密,下笔沉着稳健、涩辣坚实,至今已成为千古名篇。
化鬚疏有序
茲因趙鳴玉髡然無須,姚存道為之告助
矣荷矣,珍之重之!敬疏。
化緣生
沈周識
沈周颇爱收藏,家里珍稀书画很多,譬如李公麟的《女孝经图》,王蒙的《太白山图》,甚至连价值连城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曾藏有,此作一度被沈周视为镇宅之宝。一次,他将此画拿去请一位书法大家题跋,不想第二天,那位大家亲自登门,说是不小心把画弄丢了。家人提议告官追回,沈周虽痛惜不已,但说坚信其人品正直。后来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把3丈长卷从头至尾临摹了一遍,这就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局部,纸本设色,36.8x855cm
沈周  莲塘小隐图
沈周的小弟子文徵明曾说:“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有一百个文徵明加起来,也抵不过他。”言语间,尽是自豪。
沈周一生重视写生,寄情于自然,他的作品大抵是从自然中体悟真情实感而来。为了看清家乡常熟虞山的七十二变,他依湖写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乐此不疲,不画到自己想要的地步绝不罢休。后来,当地人把他学画的湖命名为“画师湖”。“湖畔画家”之名不胫而走。
石榴谁擘破,群琲露人看。不是无藏韫,平生想怕瞒。
《卧游图册》之一
沈周的画风行一时,仰慕造假者众。据祝枝山记述,沈周的画“片楮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者”,说他的画早上出来,中午就已有人模仿了,不到几日就随处都可见了。
又《石田墓志铭》 里记载说:“近自京师, 远到闽楚川广,无不购求其真迹,以为珍玩。风流文翰,照映一时, 其亦盛矣!”洛阳纸贵,可见一斑。
沈周作品
沈周  寒山积雪图
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高官富商还是平民百姓上门求画,沈周都一视同仁。沈周有句:“天地一痴仙,写画题诗不换钱。”据说当时有个贫寒之家的人,因为母亲病重,无奈之下模仿了沈周一幅画,并请求沈周在画上题几个字,好卖高价。沈周为其孝心所动,不仅题款盖章,还倾心为对方改了画,那幅画果然卖了高价。
宰相王鏊与沈周是同乡忘年交(沈周年长24岁)。有一次王鏊对他说;“沈先生,你如此才学,怎么不做官呢?”沈周说:“我号石田,原本是块石头堆里的田,没啥出息。”其实,沈周是看穿了当时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本质。
沈周题诗:苦忆云林子,风流不可追。时时一把笔,草树各天涯。
《卧游图册》之一
沈周一生布衣,未应科举,但其家世、人品、风采、才华均堪称一流,并培养出像文徵明、唐寅等具有巨大影响的传世艺术家。
这位吴门画派创始人优游林泉,精神超脱,活了82岁,可谓瓜熟蒂落:“仁者寿”。
有钱,有才,淡泊深沉还不乏幽默,这么一个有趣的灵魂,谁不爱?
202009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