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建立枣庄市(县级)。1961年9月12日,枣庄市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枣庄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61年的2.51亿元、4190万元,跃升至2020年的1733亿元、140.8亿元,分别增长690倍、335倍。三次产业比由建市之初的34.3:49.8:15.9调整为2020年的9.6:40.6:49.8,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三二一”,工业经济更是从挖煤炭、烧水泥的“一黑一灰”到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两高四新”。这座城市城乡面貌的巨变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建市之初,枣庄城市人口不足2万人,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仅为11%。60年后的今天,城镇人口增长到229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9.3%,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498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很多年代过去了,有很多人和事都已尘封许久,这些生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们留下的照片真的实属不易,那个时候既没有数码相机更没有现在离不开的手机拍照,有的只是非常珍贵的胶卷相机,所以,这些照片很珍贵。我们现有的资料甚至无法提供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拍摄的准确时间以及照片上的人物和事件,但是他们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了痕迹,也让枣庄六十年的岁月中有了烟火气,看到这些照片,不知道各个年代的人们都会想些什么,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在这些照片中找到自己或者家人曾经熟悉的场景。
打场
拉练?
大食堂
建设中的枣庄国棉厂厂房
1968年10月1日,枣庄市民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九周年活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蚕,也是农家经济的一项来源,图片中的学生胸带毛主席像章,在老师的指导下照顾蚕宝宝。
70年代枣南稻改工地,那时候靠着人力的努力,战天斗地。
枣庄南部的台儿庄区和峄城区的部分社队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地势低洼,海拔仅有 24.5 米,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境内河道窄浅无堤,防洪能力差,农田水利设施极少,历史 上为洪涝多发地方,故形成黑土涝洼地,土地贫瘠,粮食产 量增长缓慢,拖了全市农业生产的后腿。要提高枣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必须尽快改变这里的农业生产状况。当时正赶上全国全省都在争取国民经济的“全面跃进”,各地农田基本建设规模宏伟,声势浩大。为了使农田基本建设跟上全国 全省的“跃进”步伐,实现全市粮食生产过“长江”、棉花 生产过百的农业“跃进”目标,市委决定组织枣南稻改大会战。
1976 年 1 月 9 日,为了加强对稻改工作的领导,市委成立了枣南稻改指挥部。
王强给民兵讲打洋行
王志胜(1912年—1987年)鲁南铁道队主要创始人之一,小说《铁道游击队》人物王强原型,枣庄市市中区陈庄人。建国后,曾任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123队副队长兼党总支书记、枣庄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枣庄市政协常委。1987年4月24日因病逝世。
1975年喜话丰收 摄影:杜衍纯
七十年代的商店是这样的
这张照片有亮点,不知道你找到了没
1977年12月,十里泉电厂奠基大会全景 杜衍纯摄
1978年6月15日,十里泉电厂建设指挥部举行开工典礼,来自枣庄、滕县、临沂四县一市的15000名民工开进工地,一场万人建厂大会战正式拉开序幕。历经17个月紧张的建设、安装、调试,1979年11月4日,#1机组圆满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生产。之后,以一年一台机组的投运速度,于1983年10月22日圆满完成5台机组的安装投产,实现一次启动成功。#1、#2机组获水利电力部优秀设计、优秀施工奖,#3、#4机组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在1983—1988年期间,山东十里泉发电厂的发电量已占山东电网总容量的14.5%,成为当时山东省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是山东电网连续五年的“排头兵”,被誉为鲁南明珠。十里泉发电厂的建设经验对于当时急于寻找发展突破之道的电力工业来说,令人震惊和兴奋。
1980年代初,枣庄市委书记王润斋在基层调研 杨传义摄
198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在十里泉发电厂视察1982年5月28日,水利电力部基建司派人到山东进行调研,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同年9月26日,水利电力部在十里泉发电厂召开全国电力基建座谈会。十里泉发电厂成为全国火电建设发展学习的典范。
1984年9月29日,全省第一家管道煤气在枣庄开通使用 摄影:杨传义
1989年8月14日乡政府给福利院老人更换新衣服 摄影:董顶清
原来是这样建立的枣庄市
市委书记晒“枣庄答卷” !地区生产总值60年增长690倍
枣庄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枣庄建起了BRT
微游枣庄 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