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人工智能结合,是必然趋势还是双刃剑?

任何新的东西出来之前都存在争议

中医人工智能近年来被议论的沸沸扬扬

中医与人工智能的碰撞到底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有人说人工智能是一种趋势,必成大器......

有人说它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

——白芷

撰稿 白芷

2020.08.12上海论坛 融合·共生

在上海举行

▲上海论坛现场报道链接

我们针对中医结合人工智能这个可能会影响行业未来的问题,采访了部份分享嘉宾。

中医人工智能是一个发展的主流趋势

它的未来是前途无量的

 @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朱婉华

中医的人工智能是将来中医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中医要基层化,基层要信息化,就必须要把人工智能向基层推广。

基层培养人才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的使用,就快速的培养出一个年轻的名中医。正常情况下一个名中医的培养没有几十年时间的话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如果人工智能在专病专科这个方面进行融合、发展的话是前途无量的。

朱婉华  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团队指导老师,建有江苏省名中医朱婉华传承工作室。

 @上海行知堂 李文月 

中医人工智能肯定是中医未来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人工智能在中医这一块的发展无可限量,可以把中医的很多主观模糊的东西做的客观清晰。

比如说农村、边远乡村的患者,能够及时的看到最适合自己的医生,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得到优质医师的会诊。

中药也能得到一个优质资源的配置,能够及时找到需要的药材即时配送,可以实现智能收费、智能挂号智能化看诊,最大限度的节约治疗成本。

如果能够做到完全便捷智能化,可能连医生都可以没有,在家里就能用一个小设备进行看诊。从而更加推进中医的“简便验廉”。

李文月  上海行知堂中医师 开过小儿推拿店和中医诊所。

中医人工智能有两种

真AI和假AI

 @素问中医 米医生 

真正的中医AI技术它其实应该分两类的,一种是假AI,一种是真AI。假AI是基于整个网络功能的,譬如收集一些舌象、面相等,或者是其他的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得出的结论,还有基于一些古中医医案、典籍的分类整理的,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AI技术。

真正的AI技术是软AI,譬如在跟师学习搭脉的时候,通过不断地进行调整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这才是真正实现 AI技术的。

假AI在市场上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如果把假AI和真AI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中医AI技术,要实现真AI与假AI的结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验证。

现在的这种AI技术,它只能称之为人工辅助的诊断系统,而并不能称之为AI系统,现在的中医人工智能作为中医师的辅助还是可以的

米医生  上海素问中医创始人,中医临床博士,中国、香港、加拿大三地注册医师,沪上名医世家四代传人。成功打造个人医生IP,自媒体矩阵拥有50w+粉丝。

中医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

应该把工作重心回归到基础理论 

 @上工坊门诊部 邵俊杰 

人工智能在西医领域做的还是风生水起的,譬如人工智能影像学机器人的手术,其实做得非常不错;在中医领域里面目前还是在探索阶段,还不能真正的市场化应用。

人工智能就像把双刃剑,它的优势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来提高医生判断的精度,不需要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能掌握很多治病的方法。劣势是会削弱医生本身对望闻问切的依赖。

西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没有化验之前西医也是有听诊的,自从有了B超、磁共振等等器械,这些原始的诊断手法医生都不会做了。

目前中医最重要的不是人工智能化,而是踏实回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基础理论研究越扎实,未来的人工智能才能做得越好。

邵俊杰  上工坊创始人、上海上工坊门诊部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

人工智能未来可能替代大部分医生

当前中医需要沉下心来,有创新才有未来

 @君和堂 潘学才 

人工智能可能是未来中医的重要方向,它能把中医经典的书籍及病例资料都数据化。中医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里可以代替大部分普通的医生。

虽然中医人工智能未来可能是重点,但是当下的中医还是要沉下心来慢慢去不断创新的,譬如患者就诊的舒适度、便捷度等等都需要慢慢地创新;医生的临床资料、优秀案例都需要收集整理进行分析,这些都需要当下去实践、创新才能在未来产生可能的变化。

潘学才  铁杆中医实践者,君和堂创始人&CEO,长期专注中医行业问题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于2011年创立君和堂中医连锁集团。

中医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代替医生

只能起到大数据整合的作用

 @同和堂 陈敏心 

中医人工智能对于中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和风向标,在信息数据收集的作用上是有很大帮助的,它有助于中医和西医更好的融合。

但是在整体辨证论治的思路上不可能完全替代中医师,只能是跟中医师形成一个联合,充当一个信息收集的作用,还是要靠医生所掌握的医术去将这些疾病进行深化的分析融合。

陈敏心  执业中医师,台湾“臧氏脉学”传人。就职于福州市同和堂中医门诊部。

 @南京草本堂 单江 

各行各业以后都会和人工智能接轨融合的,中医、中药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国医大师经验方的大数据收集这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了它的辅助,可以实现年轻中医师拥有老中医的治疗思路。在未来它能够让中医的大数据收集起到一个腾飞的进步。

单 江 华龙圣爱中医集团副总裁、江苏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本草堂中医馆创始人(1999年),南京本草堂中医养老院创始人(2017年)。

 @泰坤堂 武大圣 

中医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个天作之合,中医的经典文献和名老中医经验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数字化。

目前这种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医师,只可能是通过大数据的方法给医生打造数字化诊疗的模式去运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就是和中医匹配的现代科技,如果可以把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相互结合,形成庞大的知识数据库将会有更好的前景

武大圣  泰坤堂创始人、董事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中医药分会秘书长,兼任上海市传统医学工程协会会长。

 @张同泰 朱静波 

中医人工智能作为一个辅助诊疗系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能够通过云数据进行资源收集整合分析,智能导诊可以更快地分析出适合患者的医师,还可以实现智能抓药,实现药房零误差,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就诊的效率。

朱静波  从事中医药行业十余年,历任百年老字号张同泰财务部经理、运营总监。

 @应象中医 杨永晓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多中医药大学开始研究专家系统,对专家的一些方剂和辨证思路进行了统计,这个系统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如果能够跟专家系统进一步联系的话,会在中医的培训、学习这个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短时间内中医人工智能还是需要依赖医生去操作的。

杨永晓  上海应象中医学堂、应象门诊部创始人,德国中医学院顾问。应象中医门诊中医内科,针灸科医师。

I 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