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常喝酒、熬夜的人从不得老年痴呆?因为早就患上了“青年型痴呆”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认知能力会下降、罹患痴呆似乎难以避免。

但实际上,痴呆症并不仅是老人“专利”,一些学者进一步细分,将发病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病例归于青年发病型痴呆。

青年型痴呆症的全球患病率可能远超于你的认知!

2021年8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urology)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有390万人患有青年型痴呆症。

在30~64岁的个体中,青年型痴呆症的全球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119人,男女患病率差异不大。他们的失忆症状从65岁之前就开始了。①

众所周知,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的主要类型)的病理过程往往是渐进的,比如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异常沉积或其他脑部病变的发展。

因此,通过生活中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善,或许可以延缓或改变这一进程。目前痴呆症病例中有40%的可改变危险因素较为明确。①

远离青年痴呆,记好这7点!

1. 不要酗酒

2020年刊发的《青年型痴呆早期预防研究进展》一文中谈到,有研究发现在40岁至64岁符合酒精依赖定义的人群中,发生痴呆的风险增加了一倍多。

酒精中的乙醇可导致额叶皮质、下丘脑、小脑、海马和杏仁核脑容量损失。 长期大量饮酒与一组继发性痴呆综合征有关,统称为酒精相关脑损伤。②

2. 不要吸烟

2020年刊发的《青年型痴呆早期预防研究进展》一文中谈到,吸烟者患青年型痴呆的风险高于从不吸烟者。吸烟可能通过导致高血压、卒中等来增加患青年型痴呆的风险。②

3. 多参与社交活动

现在年轻人除了工作外,业余时间都喜欢宅在家里一动不动。其实,积极参与社交为痴呆症的预防手段。比如参与成人教育、参与兴趣团体等。

4. 坚持健康饮食

2021年8月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多吃彩色食物如草莓、橙子、辣椒和苹果等,大脑更健康。研究者表示,多彩的食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黄酮和花青素,保护大脑最有效。

该研究中,认知能力长期表现最好的人平均每天至少吃半份橙汁或橙子、辣椒、芹菜、葡萄柚、苹果和梨。③

5. 控制好腰围

BMI应该控制在18.5~24之间,65岁以上老人BMI值可略高。BMI也就是身体质量指数,即:体重(Kg)÷身高平方(㎡)。

腰围最好控制在男性85cm以下,女性80cm以下。④

6. 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心脑血管疾病是青年型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②,一定要控制好三大指标!

1)成年人血压值的正常范围为:收缩压<120mmHg ,舒张压<80 mmHg。(《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2)正常血糖值为空腹血糖<6.1mmol/L,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3)甘油三酯正常值为<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为<3.4mmol/L(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即使没有症状,35岁以上的人也应该一年至少测一次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控制好血压。

7. 千万别熬夜

2019年《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指出,睡眠不佳,不仅只是让人感觉累,还会造成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增加,这两种蛋白增加与认知能力下降紧密相关,同时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相关。因此建议每天23点入睡,保证良好睡眠。⑧

本文综合自:

① Global Prevalence of Young-Onset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uly 19, 2021. doi:10.1001/jamaneurol.2021.2161.

② 韩未来, 王冬华. 青年型痴呆早期预防研究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 2020, v.20(05):52-57.

③ Yeh TS, et al. Long-term Dietary Flavonoid Intake and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in US Men and Women. Neurology. 2021 Jul 28. Epub ahead of print.

④ WS/T 428-2013 成人体重判定

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9, 17(3):193-197.

⑥ 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J].慢性病学杂志,2014,6(1):1-3.

⑦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17.

⑧ J.K. Holth el al. The sleep-wake cycle regulates brain interstitial fluid tau in mice and CSF tau in humans .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v2546.

本文编辑:任璇 审稿主任:杨小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