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我Just do it,我都不想迈出第一步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

每个人都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你的过去决定了你的现在。现在的每一个决定、每一点思考、每一次行动都会影响你的未来。除非你没有未来或者已经放弃未来。

有一个富翁在海边散步,看见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问他“为什么不去打鱼”,“我为什么要打鱼?”“你可以赚很多钱啊”,“然后呢?”“那样你就可以买艘大渔船”,“然后呢?”“你就可以挣更多钱,然后像我一样在海边散步晒太阳了”,渔夫说“可我现在就在晒太阳啊。”

对你来说,想做富翁还是渔夫?

其实这背后是一个哲学问题,你希望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人。

虽然人类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欲望的时候,可能会迷失自己、忘记初心、走入歧途。但是极端的放弃和不作为,就是更好的人生吗?

为何很多人会放弃未来?

一、认为命运无法安排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文康《儿女英雄传》

很多文学作品都着重讲述了一个主题,即命运的无常。感觉在命运面前,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有时候那些看似积极的努力,恰恰会得到你最不希望的结果。仅仅因为这些,很多人就放弃了自己积极生活的努力,走着命运的过场,任由命运女神摆布。

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辞。

很多成功的人往往会说“自己只是运气好啦”,不会告诉你自己有多努力;相反,很多失败的人会说自己命运怎么不好,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放弃努力。

二、认为个人努力无用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

当看到别人通过裙带关系而获得了升职加薪,自然会认为努力在关系面前一文不值。但这里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你管不了别人的事情,别人的事情与你不相关,所以对你不重要;二是过去的事情不能改变,所以过去也不重要。

凡是你不能改变的,对你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去做、能够控制、能够改变你自己的事情。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你就可以很快乐;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你的生活就充满乐趣;你可以做出任何自己能够做到的努力,这样你就可以实现自我成长。每一天比之前的自己过得更快乐、更幸福、更满足。

三、只关注于当下享乐

当下的快乐是真实的,是触手可及的,而未来的幸福过于遥远。为何要放弃当下的享乐,去追求未来的虚幻的幸福呢?

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一点,就是会为了未来而牺牲当下的某些直接需求。我们做出一些面向未来的事情,是为了未来换取比当下更大的利益、收获。

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既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更是一个人生选择的问题。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个奖励(如棉花糖),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在后来的追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现在流行佛系青年,指芸芸众生中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

恬淡寡欲未尝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佛系青年对于理想和目标的放弃,却是来自于理想无法实现的一种绝望、逃避和无奈,是对自己人生的放弃。

无论是没有目标不知道往哪里走,还是目标太远畏难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还是更愿意享受当下的即时满足,这都是逃避。

我们想做那只快乐的猪,但是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你就不会得到你想要的。

人生的意义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在吴伯凡得到专栏《认知方法论》中有一章叫做“意义炼金术”,听过之后我猛然发现,原来还有一类人,也包括过去的我,为何迟迟没有迈出成长的第一步。

这一类人,也许是太聪明、看得太通透、想得太多了,因此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感”,所以连迈步的心气都没有。

如果认为一切都无意义,那么行动又有什么意义呢

拖延症我可以帮助你治,但抑郁症却是真正的病症,我治不了。

以前的我没有抑郁症,但是仍旧没有果断的行动力。现在看来主要是存在一个重要的思维误区——

我原以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然后才能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正确改造世界的前提。

  1. 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目标;

  2. 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找不到通往正确目标的正确手段;

  3. 没有正确的手段,之后的行动就都是错误的。

这个思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一定是有限的

事实上,对于世界认识越多的人,就会发现自己有越多的未知。人类就像站在宇宙中心,你的认识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变大,但是外围越大,接触到未知的领域会越多。

如果不能获得全部的认识,难道就不行动了吗?

以前的我总是期望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充分论证判断的情况下,无限的接近真理。这往往就会带来拖延症和对于远期目标的无力感。

就像很多人评价《逻辑思维》在贩卖焦虑,让公众感到知识焦虑,不断的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其实,有限认知是必然的,我们必须学会在认知有限的情况下行动,这时候意义的价值就出现了。

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马云

以下内容选自《逻辑思维》解读吴伯凡的“意义炼金术”——

意义就是一个约定,因为有了这个约定,我们就可以开始行动。这就是意义的价值。
  • 比如下象棋,马走日,象走田,这都是约定。承认这些约定,这个游戏就能往下玩。不承认这些约定,就是在破坏这个游戏,进而破坏我们所有的行动。

  • 比如爱情。我和一个人宣布互相之间有爱情,然后结婚。这就是一个约定。你如果非要追问,这个爱情到底是什么,存在不存在,几分真几分假,那你不是在追求真理,你是不想好好过日子。

  • 比如宗教。天上是不是真有神灵,对于人类的生存和行动来说,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大家都相信离头三尺有神灵,我们就可以组成有效合作的社会。这才是宗教的价值。

意义是一个网络现象,它是人和人之间的主观约定。信了,你就参与到这个网络的社会合作里来,不信,你不是更接近真理,你是主动把自己从社会网络里开除了。

如何获得人生的意义?

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 —— 索尔仁尼琴

我反躬自省。过去做的少,可能是想太多,或者是根本没有想清楚。

现在之所以更加果敢的决定做什么事情、不做什么事情,恐怕就是自己误打误撞的给了自己一个意义,给了自己一个恰当的理由,给了自己一个立刻行动的借口。

趋利避害,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个是最现实的意义。我发现当把意义前面加上一个“现实”之后,意义这个高大上的宏大叙事也可以变得接地气了。

但是现实不足以支撑人生的意义。

Adam Leipzig在其TED演讲中提出了五个具体的问题——

  1. 你是谁?

  2. 你在做什么?

  3. 你为谁而做?

  4. 他们想要什么或需要什么?

  5. 他们有了什么变化?

这五个问题很有力量。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自己成为什么,而是自己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

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生活,所以为别人做些什么并不代表没有自己。恰恰相反,如果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 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好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但如果你没有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孩子如何能做到呢?

  • 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好领导,能够帮助员工成长。但如果你没有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员工如何能做到呢?

  • 我希望成为一个好讲师,帮助更多的人。如果我自己没有成长,没有收获,如何能够分享出来让别人有所收获呢?

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这也是我研究《时间管理》课程的出发点,也是我费心写公众号的出发点,也是我放弃很多、割舍很多的出发点……

如果你继续追问,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很幸运自己没有继续如此追问,也很幸运自己能够满足于自己目前的这个价值选择。所以我才会勇于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朝向我认为的正确方向阔步前行。

以此看,当你赋予要做的事情一个意义,即使目标还不太清晰,即使收集的信息相对有限,还是可以Just do it。因为,只要你这个行动从大的战略来说是进步的,无论最终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意义的。有时候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能也会有更大的意义。

既然获得了人生的意义,就可以全力以赴的向前奔跑。

效能提升工作坊与你一同成长……

节约时间,

然后把节约下的时间

用你喜欢的方式浪费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