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中出土的铍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坑中出土的铍陕西学习平台2021-01-05订阅
秦俑坑出土的铍在秦兵马俑一号坑步兵俑行列中出土了16件形似短剑、却装着木质长柄的兵器——铍[pī],它是古代有名的长柄刺兵。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人们又将它称为“锬[tán]”“钛[tài]”“銛[xiān]”“鉟[pī]”等。虽然古文献中时常提到铍的名称,但对其形制的描述却不够详细,加上人们在过去出土的铜铍下端没有看到过木柄,导致学者们对铍的认识长期模糊不清。很多人认为铍是短兵器,是剑或刀的别名;也有人认为铍是长兵器,但却说它是长矛的一种。秦俑坑中出土的铍,由青铜铍头、木质长柄(柲)和木柄底部安装的铜镦[duì]三部分构成,铍头上还套有用来保护的鞘[qiào]。虽然木柄和鞘已经腐朽,但残存的遗迹让考古学者首次看到了铍完整的面貌,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铍的模糊认识。就铍头的形制来看,它的外形与短剑相似,通长35.3—35.5厘米,其中身长23.1—24.7厘米,最宽处3.0—3.3厘米。铍身为扁身六面体,两侧直刃,顶端前聚成锋。铍的下端连出用作插接木柄的茎,茎长10.9—12厘米。铍茎插入木柄后,再用铜钉固定。木柄长3.59―3.82米。铍,也叫长铍,说明它是长兵器中比较突出的一种。《考工记》记载,长兵器应以人的身高为基准,最长不能超过身高的三倍,这里包含着力学原理。经过实验,人们发现兵器长度相当于人身高的三倍时杀伤力最佳,如果太长则不容易掌控。古代的彪形大汉身高8尺,按照秦制每尺23厘米计算,8尺就是1.84米,三倍就是5.52米。一号坑中出土的长铍没有一件超过这个尺度,说明它们都符合《考工记》对长兵器设定的标准。长铍之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关于宋国的一条记载,其中提到宋国的华臣派遣6名持铍的杀手刺杀华吴的事件。有人根据《考工记》中关于车战五兵的记录,认为西周时期就有了铍,当时被称为“夷矛”。公元前483年,吴国曾组建了中国古代第一支以铍为装备的独立部队。就考古资料来说,秦俑坑中的长铍是截至目前出土长铍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一件带有木柄朽迹的长铍出土时还握在陶俑的手中,这表明长铍是秦国军队配备的常用兵器中的一种。另外,在铍头和保护铍头的鞘面上还刻有细如毫发的铭文,内容为铍的制作时间、官署名、工匠名及编号。其刻铭标注的时间,正好处在秦国进行统一战争的时期,这也说明铍是当时正在使用的作战兵器。秦俑坑中的长铍,丰富了秦军作战兵器的种类,让人们知道了铍的具体形制,理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长铍的模糊认识,铍上的文字还为判断秦俑坑的修建时间提供了证据。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