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娴巅峰时为何出国?只因“千夕之争”落败?真相远没那么简单
1989年,在香港无线电台“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
无线主席邵逸夫将“最受欢迎女歌手奖”,颁给了当红女歌手梅艳芳。
本以为是众望所归,台下却是一片嘘声。
这时台上那个手捧奖杯的梅艳芳,已然不是主角。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主角在台下。
陈慧娴一脸错愕,泪流不止。
没有等观礼结束,陈慧娴就带着自己的工作人员离开了。
而这场堪称经典的“千夕之争”也落下了帷幕。
随后不久,陈慧娴连续举办了多场告别演唱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事业巅峰,离开了她热爱的舞台,远赴国外留学了。
其中缘由,让人不禁猜测。
当年的陈慧娴究竟经历了什么?
一、年少成名太容易
1965年,陈慧娴出生在了香港。
家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中等偏上。
父母是当时的高级公务员,所以陈慧娴算得上是“公二代”。
自然作为“公二代”,陈慧娴从小呆的教育环境也是极好的。
曾经还和香港一代天后林忆莲当过同班同学,一同就读于当时的名校玛利诺中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是学习好对于陈慧娴来说并不算什么,她最突出的是唱歌天赋。
1983年,18岁的陈慧娴受邀与陈乐敏及黎芷珊一起,灌录以少女情怀为主打的杂锦唱片《少女杂志》,专辑推出之后,销量达到白金。
这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发行专辑的陈慧娴,感受到了自己的潜力。
后来陈慧娴又演唱了《逝去的诺言》,而这无疑是她个人solo的成名之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当时仅凭借这首歌,陈慧娴一跃为了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冠军,还获得了十大中文金曲1984年度最佳新人奖。
一时间风光无限。
当然这也是对陈慧娴自身实力的最好宣传。
1986年,已经发行了几张唱片的陈慧娴,被宝丽金一眼看中,见璞玉还没有被人发掘。先自行据为己有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陈慧娴和宝丽金签约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追捧。
还安排她和当时的监制欧丁玉合作。
欧丁玉是谁?
他可一点也不简单。
他是香港著名音乐监制,还是张学友的御用唱片制作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他曾经还连续六次获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的最佳唱片监制大奖,而这六座奖杯也都是他与张学友合作所带来的。
可见他的实力有多强。
也是有了欧丁玉这一层的关系,刚刚出道不久的陈慧娴就获得了和当红歌手张学友的合作机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就是在张学友和罗美薇主演的爱情片《痴心的我》中进行客串,这也是陈慧娴的首部影片。
当然有个好的监制和宝丽金的完美包装,陈慧娴的事业顺风顺水,且日益红火。
虽然中间也出现了因造型不当导致唱片销量下跌的情况,但是问题不大。
这个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陈慧娴后面的发展
1988年,在欧丁玉的提议下,陈慧娴一改往日学生妹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感性的淑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依仗这样的形象,陈慧娴接连发行了《娴情》、《傻女》、《秋色》三张大碟。
独有的嗓音,还有感性淑女形象的加持。
三张大碟的销量节节高升。
这些唱片每张都大卖十数万张,秋色更有四白金销量。
而专辑里的《傻女》、《人生何处不相逢》、《一对寂寞的心》等几首歌,更是获得多个音乐奖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以说,在娱乐圈,不管哪个年代,人物设定都是十分重要。
讨喜的人设才能得到大众的喜爱。
陈慧娴凭借着这几张专辑,在香港乐坛站稳了脚跟。
但是不是所有的成就都会被肯定。
二、父母的压迫还是“千夕之争”落败?
虽然陈慧娴在歌坛的成就十分傲人,但是对于做公务员的父母来说,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在香港乐坛,杰出的歌手太多了。而这样事业红火的生活究竟能持续多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谁也不知道。
他们希望陈慧娴能拥有稳定的生活。
所以一再劝说陈慧娴放弃唱歌,去美国留学。
陈慧娴迫于压力,只能口头应承下来。
不舍是真的,放弃自己的挚爱谁又能做到。
陈慧娴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父母看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她必须成为那个“最受欢迎的歌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此时,老东家宝丽金也提出,要在她临行前为她量身定做一张告别歌坛唱片《永远的朋友》。
陈慧娴似乎嗅到了机会。
而此时,有位朋友向陈慧娴推荐了日本巨星近藤真彦演唱的《夕焼けの歌》。
虽然这首歌哀怨的曲风和其他歌曲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陈慧娴和欧丁玉听完都非常喜欢。似乎这首歌的诞生就是为了遇到陈慧娴。
欧丁玉决定让林振强填词,将改编成《千千阙歌》,并作为专辑的主打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果不其然。
这张唱片中,大火的就是这首《千千阙歌》。
虽说是悲伤的歌,但是却流露出一种“伤而不悲”的感觉。编曲也比原曲更加轻快。
但是比较巧的是,梅艳芳无意中听到这首《夕阳之歌》。
据说是因为梅艳芳很是喜欢这首歌。
刚一听完,她就决定要翻唱它。
所以她在欧丁玉之后找到了版权负责人陈淑芬,希望能得到该歌的翻唱版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可把陈淑芬难坏了。
这要版权的两边还都认识,虽说是跟梅艳芳更熟一些,但是版权这事还是人家欧丁玉先开的口。
实在是不好办啊。
最后陈淑芬实在是没有办法,为了两边都不想得罪,两边都给了版权。
还要求陈慧娴,她的唱片必须在梅艳芳的唱片发行之后才能发行。
这般偏心,也能看得出来。
当时梅艳芳的《夕阳之歌》由陈少其填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知道是不是掺入了梅艳芳和近藤真彦的感情在里面,这首歌更贴近原作。
似乎也是梅艳芳的人生注解一般。
就这样,两首同作者同曲且不同词的歌,先后相差一天在乐坛发行。
毕竟是曲出同地,自然是要比较一番。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于是在大家的一致默认下,拉开了一场香港乐坛极为激烈的传奇对战,史称:“千夕之争”。
如何判定歌曲的红还是不红。
当然要看销量。
这两首歌的年终销量结果出炉时,似乎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夕阳之歌》卖出将近20万张,而《千千阙歌》销量高达35万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一对比,结果很是显而易见了。
仅仅从专辑销量一方面来看,《千千阙歌》销量远超《夕阳之歌》近20万张,做到了完全碾压的态势。
更是成为人们之间传唱的经典,唱至街知巷闻。
与此同时,这首歌为陈慧娴带来的,是观众们的狂热喜爱。
是能够与当红天后梅艳芳平分春色的底气。
陈慧娴也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也许,就这一次。
父亲就不会再逼她出国留学。
她就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是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
在当时香港乐坛,判定一首歌的价值好不好,不能只看销量。
还得看专业人员的眼光,
于是人们又把目光放到了最具指标性的音乐颁奖礼上。
最终结果宣布:
梅艳芳凭借《夕阳之歌》荣获“最受欢迎的女歌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被当作是金曲奖和最欢迎女歌手大热门的《千千阙歌》和陈慧娴,落败了。
这样的结果也几乎是让台下的听众嘘声一片。
为什么呢?
在观众的心中,《千千阙歌》不论是从歌词上还是流露出的感情上,都要比《夕阳之歌》好。
甚至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心中,《千千阙歌》都是不能逾越的经典。
但是没有办法,梅艳芳十足的天后。
陈慧娴惋惜自己的歌曲,感叹自己的命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甚至是对乐坛产生一些难以名状的情绪。
这已经无所谓了。
因为她必须履行对父亲许下的承诺了。
1989年,陈慧娴退出香港乐坛,前往了美国留学。攻读的专业是心理学。
三、临别前的“泪洒舞台”
为了给自己这段肆意的乐坛青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陈慧娴提出,要办告别舞台的演唱会。
名字叫做“几时再见演唱会”。
说是再见,却不是再也不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几时再见,成为了陈慧娴和粉丝之间的默契。
大抵是学成归来吧。
“几时再见演唱会”在香港连开了6场,并且场场爆满。
陈慧娴将以前没有唱完的还有以后要唱给粉丝听的,一次性唱出。
而每到唱到这首伤感离情的《千千阙歌》,都会令她泪洒现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首歌,这个舞台,成为了陈慧娴在歌坛最后的证明。
后来哥哥张国荣,也曾在自己的告别舞台演唱会上,唱了这首动人的歌。
最终也离开了人世。
四、回归却不再巅峰
陈慧娴一走就是5年。
5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这5年中,陈慧娴在宝丽金的劝说下,利用放假的时间,还灌制了一张唱片《归来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水平极高。
其中更是表达了陈慧娴对舞台的渴望。
所以1994年,陈慧娴一毕业,就立马返回了香港,重操旧业。
但是这已经不是属于陈慧娴的时代。
正如父亲所说的,这个时代更新太快了。有才华的新人更是层出不穷。
所以陈慧娴一度抑郁,只能暂时退出歌坛。
好不容易得到环球唱片的邀约,却依然是销量平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最终陈慧娴再次远赴美国攻读心理学硕士。
再归来时,虽然已经不再年轻。
但是早已经看透了一切,重新投入自己喜爱的歌唱事业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如今也是过得很开心。
经历半生,遗憾固然很多。
但是选择缅怀过去,后悔,不如向未来看一看。
正如陈慧娴在采访中所说“我这个人不喜欢思想,所以不悔,我不会后悔,也不会怀缅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