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李诞,在视频里看起来没这么高啊;
李诞回答说,是因为不想给对方居高临下的感觉,就刻意躬身屈膝、左右摇晃,与人拉近距离。除了外表的降低,他也经常在言语上自黑、自嘲甚至自贬,这种“放低姿态”的策略很讨人喜欢。没有人喜欢居高临下、教你做事的姿态,但我们往往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地进入这种状态。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凡事都先想到自己,又很好面子,还追求所谓的独立与个性;
但是反过来,他们又经常在合作与沟通中,不会去照顾对方的感受与面子。
这种对人对己的“双标”行为,既使得自己不开心,又得罪了领导与合作伙伴还不自知。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认识自己开始,而这一点其实非常难做到。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有三样东西是极度坚硬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好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自己,那就是“社会中的自我”,它包括我们自己感觉上对以下几方面的认知:
有了这个框架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人人都希望对方关注自己,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别人的自我。心智的形成与表现很复杂,越成熟、越自信的人,越愿意打开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反馈,不断校正自我认知,最后活得越来越轻松;反之,越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只关注自己,则越会消耗大量的精力,眼界越来越小、越来越累,更糟糕的是,这会降低我们融入环境的能力,最终引起越不会融入就越难融入的恶性循环。如何降低自我,打破这种循环呢?这里分享三条实用的技巧供大家参考练习。它虽然虚,但没有比真正得到信任更让人在人际关系中有安全感与成就感了。信任度公式:对方对你的信任度=你的(专业度+可靠度+亲密度)/自我别人越信任我们,我们的人际交互越好,做事就会越顺心,也就越能融入环境。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正向循环。为此,我们不妨花点时间来了解这个公式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 这是一个除法关系的公式。分子部分的专业度、可靠度与亲密度都可以提升信任度,但是分母中的“自我”则对你在对方心目中的信任度有更大的影响。
- 加分的三件事,件件是做好自己,服务别人,既要求你有做事的能力(专业、可靠),又要求你有发现别人优点、赞美别人、闲聊天的能力(亲密)。
- 减分的部分只有一件事,但破坏力极大,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它既包括太自大,又包括过分敏感。
人人都是“社会中的自我”,这一设定,要求我们在看很多“不顺心”的情况时,一定要同时看到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自我的呈现是否让对方不舒服了。比如,有时自己以为的自信,其实在对方眼里非常自大;或者自己要求做某件事,在别人眼里是非常自我的表现。真正想融入环境,与他人更好地交流,有很多心态与技巧要练习,比如,保持对对方纯粹的关注与好奇心,发自内心地相信与他人交互对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等。但如果你要问哪个技巧最值得先学,学了之后可以带动其他能力,那就是聆听。当然,我们说的聆听不是简单地不说话傻听;我们说的是带着共情能力的积极聆听,也就是在听对方说的同时,也能与对方产生互动,既鼓励对方说得更多、更清楚,也确保对方充分地表达他的情绪以及他原本不愿意、不敢说的信息。因为如果你在与人交流时,只是静态地听,并不能表明你正以对方为中心,不能展现出你对对方的兴趣,更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
- 对方可能因为表达能力有限,或是思路不清楚、准备不充分,说不清楚自己的利益需求,让人听得云里雾里。
- 对方表面上是在说需求,本质上是在发泄或说反话,无从判断哪些是有效信息。
- 对方虽然说了自己要什么,但却藏着大量情绪或者其他更重要的信息,必须当即接收和处理。
怎么做才能做到积极聆听呢?我们提炼了三个步骤——真诚询问、阐释确认、认同感受,我们把这三个步骤叫作“三合一积极聆听法”。相比不随便打断对方、不先入为主地解读对方,这个方法对大部分人来说更容易上手。在沟通中有个术语,叫ASK,它是always see king knowledge的缩写,也就是“永远寻求信息”的意思。之所以要ASK,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不问,我们可能很难真的听懂对方到底要表达什么。当然,我们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我们说的“问”,是“真诚询问”,而非“质问”或“明知故问”。“我这么说,你们都听不懂?”“我已经做了那么多,你还不满意?”它们完全不是“真诚询问”,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就展现了一个自大的自我。为了方便实践,此处列举一些常见的真诚询问的示例,供大家参考,比如:
当然,读到这儿大家也可能会想,就算我像上面那样问了,但对方还是说不清楚,或者装听不懂,怎么办呢?别着急,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可以用第二个步骤,叫“阐释确认”。“阐释确认”听上去有些拗口,我们来解释一下其中的两个动作:
比较而言,“真诚询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是请对方提供信息,它是“阐释确认”的基础;“阐释确认”是在对方给出信息后,对信息进行理解,并请对方确认你的理解。这两个技巧通常会结合使用,通过“真诚询问”请对方提供更多信息,再一步步地“阐释确认”,最终确定对方的诉求。你可能会觉得,类似这样的问题还用问吗,但我们对每个人的想法与心思都不能随便瞎猜。事实上,上述例句不仅是沟通技巧的体现,更是一个人心智习惯与水平的体现。因为阐释确认的本质是人与人交流的态度。它可以帮助对方也帮助自己弄清楚眼前的处境,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一味觉得自己是对的。上面两个技巧,都可以帮你更好地专注在对方身上,但它们的作用更多是更全面、理性地了解信息;除了信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情绪的感受与交流同样重要——这对提升心智配置来说极为重要。
其实不是,因为人与人交流时,都会顾及关系、面子等很多因素,经常不把真实情绪直接表达出来,又不断兜圈子重复说一些话,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有情绪。如果感觉到了这个苗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上述例句表达清楚自己感受到也认同对方的某种情绪。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这里的“认同感受”,认同的只是对方的情绪,而非认同对方对事实不正确的理解或观点。总结来说,真诚询问、阐释确认、认同感受这三个方法,可以帮你更好地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更关注别人,从而在无形中弱化对自我的关注。除了聆听技巧,还有一项能力同样值得练习,那就是首先让自己变得更容易被影响,再去影响对方。这对心智的接纳与反应能力,都是一项很难的挑战,当然更是有益的训练。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都会有让对方按自己的想法做或改变对方某个想法的冲动与愿望。两人相处,总有一人想去改变对方的某个想法或行为,比如想让对方更勤快地做家务,或想让对方更上进;上下级共事,领导总想让下属更主动些,下属总希望领导能给更多肯定与鼓励。在我们看来,柯维的观察很对:太多人想先去影响对方,而从没想过让对方先成功影响自己。回到信任度公式中,如果让对方先成功影响自己,那自己就会明确表达出“低自我”,从而让对方更信任自己,对方也会更愿意听取意见与反馈并采取行动,双方就能更好地启动互相信任与影响的正向循环。反之,双方会陷入越想让对方听对方越不听,双方越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中。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先被别人影响,同时反过来去影响别人呢?先来看第一步为什么难:我们平时之所以很反感别人给自己提意见、挑毛病,是因为内心觉得对方不了解自己,且相信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从自我出发,这可能没有什么错,因为你从自己的视角听到、看到、体验到的东西,直接决定了你怎么看待一件事。但你要知道,看待与解释一件事,永远不止一个视角——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对新观点、有冲突的看法保持开放的态度。再来看第三步中给别人提建议为什么难,原因其实是我们自己不想被对方拒绝,从而引起关系与面子上的冲突或不适。本质上,这还是一种以自己的感受或利害关系为中心的表现。因为无论是夫妻、情侣之间,还是上下级、同事之间,如果站在对双方更好、更长远相处的角度来看,肯定需要双方都做出一些改变,才能良性地发展下去。拥有更成熟心智的人深刻理解这一点,所以会很自信、大方地给对方提出建议,而不是采取类似“看破不说破”这种表面上很温和实则没有太多积极意义的态度与行动。以上三点建议,就是如何通过降低自我来融入环境的分享。很多人对“融入环境”有误解,以为是要磨去自己身上的棱角与锋芒,让自己变得更世俗与成熟;不,这样的压抑与表里不一,最终只会变得畏首畏尾、郁郁不得志。
希望你能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信任度的运作规律,提高聆听技能,展现自己,既能接受影响,又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洞察,谦逊又勇敢地影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