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针法
在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复根据动气针法的基础研究创出「牵引针法」。这种针法对于痛痒麻症,疗效尤佳。
牵引针法的作用在疏导平衡作用,取对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与同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牵引的形态,仍然不取近处穴位,使其可以「动引其气」,痛点在两穴中央,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于「通则不痛」,立即可以抑止疼痛而达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牵引针法具体操作是:
(1)先在健侧远程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2)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作为牵引针。
(3)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
(4)令病人痛点稍微活动或按摩后,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也有许多病人,当在两端穴位施针时,未用手法即已止痛,这就是两穴相互感应的关系(可以说穴位也有牵引的作用)
(5)收效后按情况决定出针或留针。留针时,中间需频频或定时捻针以催气。
这种针法施用简单,效果良好。
例如左肘痛,可在右侧风市刺一针,再在左侧合谷刺一针,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丰隆取穴,再针右侧中渚,可以立止肩痛。再如左膝盖痛,可取右侧内关,再取左侧太冲,可立止膝痛。
一般而言,牵引之疏导穴,以取患侧该经之荥俞穴为主,所谓「荥俞治外经」。尤其是痛症,则多以「俞」穴为主,所谓「俞主体重节痛」。
例如肩痛除在对侧远处施针治疗外,如属阳明部位,则以同侧三间取穴牵引;如属侧肩痛(少阳部位),则在中渚牵引;如后肩痛(太阳部位),则在后溪牵引。其它各种疼痛,均可以此类推。
总之,以患者肢端俞穴为牵引穴,健侧远程为治疗穴,以上都是很好的实例,也正符合了内径「上有病而下取之(远取以疏导),左有病而右取之(对取以平衡)」的理论。
如果双侧同病,例如双膝痛,可针双内关,再针双太冲,捻左侧内关穴针,活动右膝,捻右侧内关针,活动左膝,其作用仍然是对侧交互影响的。
有时牵引针也不必绝对针在肢端远处,例如脸面部的病都可用迎香作牵引,因迎香为大肠经之终点,胃经之起点,大肠经及胃经循行整个脸面,脸面的病如青春痘、脂漏性皮炎、鼻炎等都可用迎香作为牵引针(也是治疗针),极为有效。这种例子不多,可以说是牵引针法的一种变化。
牵引针法应用时,一针在上,一针在下,实寓有「交济」之意,善上下相通,作用更强;又由于一针在健侧,一针在患侧远程,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论是治疗针或牵引针,皆有治疗作用,也可以说是「双重治疗」,基于这些原因,疗效当然很好。
牵引针法,也可以与倒马针法合用,效果亦佳,例如左侧坐骨神经痛,可针右侧奇穴大白、灵骨,再针左侧申脉一针。灵骨、大白相互构成倒马,但它们与申脉却形成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