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节奏和生命节奏
我一直觉得人生在世,应该是一种有音乐节奏在里面的实践生活,并一直努力寻找这个节奏。
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断好句子以便能够理解清楚文章的意思,方法大概可以分成两种:比如说通过形式上来判断,对仗的,呼应的。
再有就是通过内容来判断,寻找行文本身的那个节奏感。唐以前的文章中,从形式上判断用的多一些。唐以后的,找节奏的更多一些,当然了,这是说为了写思想而写文章,没把标准的八股文算在内。
比如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实际上就是在寻找一种适合思想表达的文章形式,把想要表达的思想尽量表达清楚。这跟初唐王勃他们写的那种文章就有很大的区别。不需要各种华丽的铺陈,不需要精致的对仗,而是通过思想自己的气脉在行文中走出节奏感,甚至音乐感。
不像今天,所谓的至少多少字,不得多于多少字。想要说的都说完了,那就在说完了的地方结尾。不用凑字数。
通常人们认为,北宋道学的兴起,古文运动是其助力之一。终于有一种适合于应对佛教的思想表达方式出现了。
传统文化总是偏于实践一面的,总要用在生活本身。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音乐之乐),也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快乐之乐)。
更有可能的结论应该是两者皆有,或者两者就是一个东西。快乐之乐就在音乐之乐的节奏里,音乐之乐的节奏本身就带来快乐之乐。它应该不仅仅是审美意义上的乐,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乐。
所以,需要节奏感的不光是文章,或者说文章的内在节奏感只是这种弥漫着节奏感的生存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生也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节奏在古人那里是天人合一。是到天人之际寻找那个进退的节奏。现在的世界,好像已经没人在提天的问题了。天变成了仅仅是自然,天命之谓性的天也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天,成了一个待征服的对象。
人的节奏里多了我命由我不由天,却因为都放在这个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我上面而失去了凭靠,成了站在意义荒漠上的虚无的个体。
找不回天人之际的意蕴,我们这个文化所化出来的人,是没有可能找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真意的。
节奏意味着有乐音和噪音的分别,因为这一篇文章气脉的铺陈,也意味着一个人的人生在世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