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三百四十三:嵇康
嵇康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情结,他不畏权贵的风骨也备受中国文人推崇,成为后世贤人效法的榜样。
嵇康之死
嵇康死于40岁,那是公元262年一个夏日。行刑的那天,嵇康早早的就被押赴刑场。
刑场周围,是把守的兵士,外围就是来给嵇康送行的三千太学生和众多的民众。当时,他看到地上的影子就知道离行刑时间还早的很。
就对来送行的人说:“反正行刑的时间还早,大家也别干耗着了,听我弹奏一曲吧。去取我的七弦琴来,我给大家演奏一曲《广陵散》吧。这么美妙的曲子以后再也听不到了,以前有人要和我学习这首曲子,我没有答应。”
一曲弹完,送行的太学生和围观观众听着琴声低声哭泣。
可嵇康却抬起头,看着天,心底对人世已经没有留恋和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要失传,深深叹了一口气:“真是太可惜了,这么好的曲子,就要绝迹人间了。”
在生命的最后,他没有对生命的留恋,也没有考虑家庭和子女,只是为了一首曲子惋惜。
他死后,全天下的士族都为他感到惋惜,据说连司马昭也觉得后悔。
嵇康为什么会被杀
表面上看是得罪了钟会,其实深层原因是反对司马家族统治。
钟会自负有才,但是对嵇康却像是粉丝对偶像,有点发怵,自己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想和嵇康讨论,可是又不敢当面交给他。
在嵇康院子外面徘徊了好久终于还是没有勇气进去。于是把论文扔进了嵇康家中,就跑了。
后来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再次来找嵇康。
他邀请了当时各界社会名流,穿着正式的衣服,架着豪华的马车。
可这也暴露了他的胆怯。因为只有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才用外在声势。
他们前呼后拥的来到嵇康家的时候,嵇康正和向秀在打铁。两人在嵇康家的一颗大树下一人拉风箱,一人打铁。
两个人都没有搭理钟会,仿佛没看见他。
钟会等了很长时间,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就走了。
这时嵇康才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他俩的这句对答也成了千古名言。
说完,嵇康继续打铁。
可是钟会却恨死了他,正在找一切机会报复他。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嵇康朋友吕安的妻子被哥哥玷污了,哥哥却恶人先告状,诬陷吕安不孝。
嵇康挺身而出努力证明吕安的清白。
结果却是和吕安一起被捕入狱。
这时钟会借机向司马昭进谗言,嵇康就是一条卧龙,他和您不合作,早晚成为祸害。
但是被杀的理由是散布错误言论。
他的错误言论不像孔融被曹操所杀时那样查无实据,他却是白纸黑字写的明明白白的,那就是《声无哀乐论》和《与山巨源绝交书》。
他的书里体现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思想。
他在《声无哀乐论》提出音乐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与情感无关。
这是与儒家思想相冲突的,因为儒家思想提倡的是音乐就是情感的体现。音乐应该为政治服务,也就是所谓的“乐教”。
乐教与礼教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礼乐文明。
嵇康主张音乐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就是反对司马家族的士族路线。
更过分的是,他还拿官场开涮。
他的好朋友山涛加入了司马集团,升职后推荐他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嵇康断然拒绝,还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字)。
绝交信一般都是朋友间友谊绝交,可是他这封信只是表明要和他政治绝交,但他们的友谊还在,他临死前还将儿子托付给了山涛。
以下是他不喜欢当官的理由:
翻译过来大体意思就是:喜欢睡懒觉不想早起;身边跟着一群跟班进进出出不好玩;办公的时候还要穿的整整齐齐,不能抓虱子;不喜欢写公文也不喜欢看公文;不喜欢世人看中的吊丧礼仪;讨厌和官场上那些俗人做朋友;不想费脑子想官场上的事。
又喜欢鄙薄商汤、周武王这样的贤德的君王和周公、孔子这样的贤人忠臣,他又嫉恶如仇、直言不讳,遇事随心所欲,根本管不住自己。
这使得司马昭看到这封信后震怒,立刻有了杀他之心,而钟会只不过也是赶巧了而已。
其实嵇康也根本没有打算管住自己,在他看来,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比生命更加可贵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自由自在的活着,那还不如死了痛快。
嵇康从容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