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这事儿
读经这事儿
提倡读经这事儿,朋友里有几个很着迷的,我不热衷,也不反对。我反对其中某些说他之所以要那么做,是希望以此“拯救传统文化”的那些人。传统文化还没沦落到要你以这种方式去拯救的地步,倒是这样的人,反而需要用传统文化来拯救一下自己。
就好像某些知名人士动辄声泪俱下说要拯救地球环境那样,地球好好的,从恐龙遍地那阵子,到人类遍地这阵子,地球都好好的,用不着你拯救。你能努努力使使劲儿当真发个拯救全人类的志愿,才真正是善莫大焉。
只是,仅需粗粗翻看人类历史,多数搞得鲜血淋漓的惨剧,多数都能看到高举为了全人类这块金字招牌的人渣。所以怀揣“推己及人”“先把自己搞搞清楚”的心态,去经营自己生活的人,我都比较容易有好感。因为最起码,他是宽容的。没有一整套的人生理论强行教育你,并且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你的各种行为。
因此,我个人是喜欢读经的。老实讲,读四书五经,甚至于读传统经典,没那么多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的假招子。就是为了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以此获得人生更多的幸福,构造自己人生的意义。
你要是读经这事儿能做到,你就读一读。你要是非说不能,也没人按着你的头,非要你读。这世界六七十亿的人口,没读我们经的人,多得是。你尽可以在你体验到读经快乐的时候,替他们没有体会到这种快乐而惋惜。要知道,想来,他们也有可能因为你没有体会到他们某种行为之中的快乐而惋惜。那么彼此惋惜就已经是极限了,大家继续过自己的日子,体验自己的快乐,惋惜别人的错过,就挺好的。连夫子都说“事友数斯远也”,苦口婆心基本上没效果。说一遍,听得自然听了,不听的就随它去好了。毕竟,个人只能也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你想要为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幽深的宁静和平和,在面对世道人心的时候有自己的根基和皈依,那尝试读一读经,或许当真会是件好事。
如果真的尝试去读,我推荐从四书开始,其实也并不是我推荐,原来的读书人也都是这么读过来的。至于参加详解《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辅导班,我不想评价。我不看好那样的开始,非那样开始,也没什么,你自开始你的就好。
在南宋以前五经更重要一些,四书的地位是到了南宋朱熹时期才奠定的。其中的《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篇目被拿出来独立成书的。起码从南宋以降,四书是真正的开端,真正了解儒家的门径。
对《大学》的重视始于韩愈,也有人将韩愈视作整个宋代的这场儒家复兴的真正开端。
开端这种事,也不用太当真。一个长时段慢慢演进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关节都可以被冠之以“开端”“发轫”“滥觞”“转折”的名头。这在做学问上是有很要紧的价值的,细致讨论的人多如牛毛。不过,若是单纯的从修身角度说,算不上第一紧要的。
朱熹奠定了四书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地位,可见其对四书的重视。他把四书视为阅读五经的阶梯,同时也确定了四书学习的顺序。
依次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很多书中为了编排方便和篇幅上的考虑,将《大学》《中庸》放在一起。有些出版社出的《四书章句集注》里《大学集注》之后就是《中庸集注》,这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的。朱熹分别讲了四书的作用,读《大学》是要立一规模。读《论语》是要立住根本。读《孟子》使人发越。读《中庸》是要了解圣人的微妙处。就是说从《大学》开始,有了一个做人的根本气象,再从《论语》中汲取根本的营养,在《孟子》那里实现气质的发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到了《中庸》,就是真正能够体会到圣人境界的微妙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