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话医案 | 越婢汤方名疑案新解

全文摘要

    《伤寒杂病论》是医方之祖,书中记载的方剂均是历经实践、行之有效的经典名方,称为经方。其中越婢汤的方名一直存在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治疗风水病的名方,不清楚“越婢”方名的含义,就无法正确学习和运用该方。本文在综合历代医家注解越婢汤方名的基础上,得出“婢”通“痹”,引申为“闭阻”之意的结论,同时通过分析越婢汤的医理和药理,论证越婢汤的功效是解皮表之闭,可广泛用于治疗外感病、肺病、皮肤病等表闭病证。

 01

关于“越婢”方名的注解,最早见于金·成无己所著《注解伤寒论》。

书中云:“胃为十二经脉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脾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1]并指出:《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

成无己认为越婢汤的功效是“发越脾气”,由于其为首位注解《伤寒论》的医家,此说一出,后世多有附和者,如明·吴崑及清·喻嘉言、汪昂等。

既然“越婢”用“发越脾气”解释,那越婢汤中何药有发越脾气作用?发越脾气为什么可以治疗风水?

按照常规思路,发越脾气需用藿香、佩兰、陈皮等药,而越婢汤中麻黄解表、石膏清热、姜枣草和中,并无发越脾气之能,而且风水是外邪客表,理应解表,何以用发越脾气法治疗风水?

即使要发越,也应是发越卫气,而非脾气。

02

面对诸多质疑,清·柯韵伯提出:“仲景制方不拘病而命名,唯求证之切知其机,得其情。”认为方剂叫什么名不重要,掌握该方剂的主治病机和临床运用即可,不必纠结于方名。

此后,关于越婢汤方名的争议,基本都难脱上述窠臼,少有新意,反而海外医者较少受此观点影响,独倡新说。

日本医家森立之在《本草经考注:附枳园丛考》中提出:“越婢汤”当为“越痹汤”[2],并从文字训诂学角度进行举证,相对较有说服力。

森立之以许多古文献举例,论证汉字造字中,女字旁有时写作肉字旁(月),如与胚互通,而肉字旁(月)有时又与“疒”互通,如肘与疛互通、胗与疹互通。

因此,森立之认为婢通脾,脾通痺,而痺为痹的旧体字,所以,越婢汤当为越痹汤!

张苇航[3]在森立之文字训诂学基础上,从医理方面再提新证,认为越婢汤中麻黄和石膏并用,可治表郁之湿邪和内郁之热,并引用《外台秘要》用越婢汤治疗肉极肌痹、《备急千金要方》用越婢汤治疗风痹脚弱两个例子支持森立之的观点,认为“越婢”的本义应该是“起患痹之人”

笔者认为,“越婢”作“越痹”解,较之“越脾”说已有所进步,但仍不是完美的解释,应该结合原文,从医理、药理入手,才能真正探求其本义。

03

越婢汤的原文如下: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此文当分成两段解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为第1段,风水之为病,乃外邪引动体内水气,相引而发病,外邪客表,故恶风寒;表闭则腠理合,玄府不通,汗与气不得出,故身肿。脉浮而不渴,说明病不在里而在表,治以甘草麻黄汤即可。

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为第2段,若第1段所述之证不及时服用甘草麻黄汤解表祛邪,随着汗与气的郁积,逐渐化热,热则腠理开,可见“续自汗出”,汗出则热减,因此“无大热”(明言无大热,其实是暗示本病有热证,只是热象不显)。

此时就要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用石膏清热,又恐石膏过于碍胃,故加姜、枣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利水之功,解除腠理郁闭。

因此笔者认为,越婢汤方名中的“婢”可通“痹”,为“痹阻”解,引申为“闭阻”之意。如此,越婢即“越闭”,亦即发越皮表之闭。

既然越婢汤就是以甘草麻黄汤为底方化裁而成的,为什么不直接将甘草麻黄汤叫作越婢汤呢?

答案的关键在于“越”字。因为石膏本是清肺胃之热,走里不走表,但若按一定比例配伍麻黄,反而可以走表,越过肌肉直达腠理,即为“发越”。因此,可以将甘草麻黄汤叫作“解闭汤”或“开闭汤”但称得上“越闭”的还是石膏配麻黄的越婢汤。

04

越婢汤方原文如下: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风水者。加术四两。”

正如前文所述,越婢汤由甘草麻黄汤加味而成,甘草麻黄汤中用4两麻黄解表,为何越婢汤要用6两麻黄?

显然,同样的药物在使用时由于配伍比例的改变,治疗的病证是可以完全不同的[4]麻黄的用量受石膏影响。

观麻杏甘石汤可知,当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比例为1∶2时,该药对具有清热之功,属辛凉之剂。此时麻黄只具有平喘功能,不再解表。

当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比例为3∶4时,该药对仅可解表闭,由辛凉转为辛平。因此,越婢汤可谓是辛平之剂,其君药麻黄、石膏均为辛味发散药,寒热互补。

综上所述,越婢汤当作“越闭汤”解,越婢汤的功效是“发越皮表之闭”,可广泛用于治疗表闭性质的各种病证,如外感病、肺病及皮肤病等。

参考文献 
[1]张国骏.成无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7.
[2]森立之.本草经考注:附枳园丛考(下册)[M].北京:学苑出社,2002:976-978.
[3]张苇航.“越婢汤”当为“越痹汤”再证[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6):16-18,26.
[4]顾蘅,余晓玲,毛新颜,等.麻黄、石膏使用剂量在越婢汤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4):40-42.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风水者,加术四两。

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0)

相关推荐

  • 中医内科学——水肿风水相搏——越脾加术汤——阴阳解析

    越脾加术汤--阴阳解析 水肿风水相搏证候: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指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 ...

  • 越婢汤解析“越婢”的诸种解说“越婢”的再认识

    越婢汤是<金匮要略>中医治风水的代表名方,组方简略.配伍精妙,后世医家以为其是温病辛凉解表法的开山之作.然而对越婢汤方名中"越婢"的解析各有其说,令人费解,尤其对&qu ...

  • 中医内科学——哮病热哮证——越婢加半夏汤——阴阳解析

    越婢加半夏汤--阴阳解析 哮病热哮证候: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 ...

  • 越婢汤方名涵义才是千古疑案,答案其实很简单

    ①伤寒,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者,名风㽷,防己麻黄汤主之:后发热,续自汗出如柏汁者,名曰黄汗,防己桂枝汤主之:口烦渴者,转属阳明也,防己白虎汤主之.久不愈者,必致痈脓,生恶疮,其身甲错. ②风㽷,脉 ...

  • 名医医案:【病名】 痔疮【出处】刘芳贵医...

    名医医案: [病名] 痔疮 [出处]刘芳贵医案 [医案详情] 何某,男,25岁,干部.1989年9月15日诊.患便秘病史3年余.近日来肛周有异物感,烧灼样疼痛,行走艰难,坐卧不安.大便秘结,小便如常, ...

  • 国医大师减肥方【方名】理脾健运汤【组成】...

    国医大师减肥方 [方名]理脾健运汤 [组成]白术.茯苓.泽泻.桂枝.半夏.厚朴.砂仁.木香.薏苡仁.玉米须.山楂.鸡内金. [功效]温中健脾,祛痰化湿. [主治]肥胖病,属痰湿瘀阻者.症见肥胖体形,下 ...

  • 凤翅医话--经验好方小结

    行医二十余年,虽未有大的成就,然经过临床实践,在古方基础上,也有些许发明,也算是有点小成绩吧.在过去写作的一二百篇医话.医案中,这些自拟方都有详细论述,不敢沾沾自喜,更不敢私自隐藏,特开此贴,按照拙著 ...

  • 【名方赏析】方名:既济丹组成:天门冬、泽...

    [名方赏析] 方名:既济丹 组成:天门冬.泽泻.黄莲.远志.麦门冬.海螵蛸.牡蛎.龙骨.桑螵蛸.鸡内金. 功效:滋肾养心,固精止遗 主治:遗精日久,腿脚无力:现在可用于治疗遗精.慢性前列腺炎.遗尿等症 ...

  • 【名方赏析】方名:固表敛汗汤组成:浮小麦...

    [名方赏析] 方名:固表敛汗汤 组成:浮小麦.白术.白芍.白芍.桂枝.木瓜.陈皮.陈皮.糯稻根.龙骨.桂枝.木瓜.白术.党参.炙甘草.红枣 功效:益气健脾.固表止汗 主治: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所造成的自 ...

  • 【名方赏析】方名:归元散组成:人参、白术...

    [名方赏析] 方名:归元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麦门冬.黄柏.知母.芡实.莲花须.枸杞子.陈皮.川穹.升麻.甘草 功效:补气滋阴,安神固精 主治:梦遗日久,气虚下陷 方解:人参.白术 ...

  • 【名方赏析】方名:柴胡清肝饮组成:柴胡、...

    [名方赏析] 方名:柴胡清肝饮 组成:柴胡.芍药.青皮.山栀.黄岑.钩藤.丹皮.当归.甘草 功效:清肝泻火 主治:恼怒后出现内发头痛,烦燥易惊,两胁胀痛不适,心烦失眠,眼睛红肿 方解:柴胡.青皮有疏肝 ...

  • 三叉神经痛名医夏度衡先生治疗经验【方名】...

    三叉神经痛名医夏度衡先生治疗经验 [方名]四味芍药汤 [组成] 白芍.生牡蛎.丹参.甘草. [方解] 方中重用白芍.生牡蛎以柔肝潜阳息风: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丹参养血通络,合具柔肝潜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