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三十八》'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上

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重视祸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呢?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

老子不愧为一位洞烛幽微而明心见性的智者,这一次他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个人内心对“宠辱”的感受,和对身体的爱惜上。

并进而体会到人生的祸患,来自于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对名利得失的在乎,由此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所以个人需保持清静无为,以恬淡之心面对人生世事。

Dàodé jīng

父母

与孩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中

于宦海沉浮多年的辛弃疾对此颇有感触,在被罢官送别族弟的一首词中,稼轩居士说: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正如辛弃疾所说,若能放下诸多嗜欲苛求,不管是钟鼎于朝堂,还是归隐在山林,若气格里常存“晚山眉样翠”,又何愁心情上不“秋水镜般明”呢?由此自会做到“人间宠辱休惊”。

可是,要做到像辛弃疾一样的洒脱与豁达,又是何其之难啊。《道德经》在本章似乎给出了几个提示:一是,要对宠辱带给我们的起伏感受有体验和觉察,所以向来惜字如金的老子,在这一章里三次提到“宠辱若惊”,又再三强调“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读罢此章,谁还会说老子是不食人间五谷的超然之士呢,他不也是经历了那么多人生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真实的内心体验后,才有了对生活的醒悟与觉知吗?

二是,面对宠辱若惊,人需要从内在里培养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老子说“宠为下”,才至于得失皆若惊,所以才有了在宠辱面前的诚惶诚恐。

Dàodé jīng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下

“宠为下”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自我人格完整与尊严,个人就会陷入到被宠爱才拥有快乐,失去被宠则变得忧伤的怪圈之中,而自己不能成为人生的主人,宠尚且如此,何况是辱呢?老子说面对宠辱失去了自我,这才是人生最值得忧虑的地方。

三是,要调整心态,懂得放下,不让自己受困于各种杂念,也不由外部条件决定自己的选择,善于放下才能做到心态的达观与淡然。

《菜根谭》有言曰: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所以,最后还需多读诗书,多培养琴棋雅趣。

如此,不仅可以涵养个人情操气质,作为父母,在对孩童生长陪伴的过程中,亦自会收益良多,您不妨一试。

作者|心远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