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美国核火箭筒,采用无后坐力炮发射,堪称最小核弹

战后局势的动荡

在冷战时期,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开始在德国形成对峙局面,当时美国认为,西德部署的武器和兵力很难快速的抵挡住苏联的钢铁洪流,而北约军队如果在苏联军队入侵之后很难及时的机动支援,为此美国决定研发一种在二战中大显身手的武器-核武器的小型版本用以在边境每隔数公里部署一个来防卫苏联入侵,这款武器就是戴维·克罗克特核火箭无后坐力炮。
核威慑催生最小核弹

美国的这款核火箭无后坐力炮发展于1950年代后期,这款武器的外形设计类似于火箭发射筒搭配上一个小型的核弹头,当年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建立了以西德为主体的军事缓冲带,用以牵制苏联庞大的陆地军队。

但是苏联钢铁洪流的威力还是让北约国家感到阵阵恐惧,为此很多北约专家将二战中出现的核武器视为对付苏联钢铁洪流的唯一手段,再加上在1957年下半年,负责开发核武器的原子能委员会成功制造出一种轻型千吨级核战斗部,可当做小型化核弹头使用,因此在1958年1月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皮卡汀尼兵工厂开始小型核武器的研发,同年8月美国陆军正式将这套系统命名为Davy Crocket,在经过数年的开发和测试之后于1961年5月开始服役。

服役的戴维·克罗克特被分成两个版本,一个是轻型的M28 120mm发射系统,另一个是被称为M29 155mm的重型发射系统。

这两个系统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无后坐力发射器、脚架基座和战斗部弹头,无后坐力发射器的基础原型型号为M64 155MM无后坐力炮,尾部设计有文丘里锥管,整体的的设计方案跟无后坐力炮的设计类似,在炮口部位可以加装提前测试弹道的额外发射器用于发射主武器前测试弹道使用。

在使用的时候,首先在发射器里面加入发射药,然后在发射药上装入M2型号助推火箭,最后装上炮弹就可以发射了。

其炮弹主要是M338 279mm核弹,这个核弹的战斗部采用的是W52-2型微型核弹头,W52-2战斗部是一种非常小的核裂变装置,总重大约23公斤,这个尺寸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中,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核裂变战斗部能做到的最小尺寸了。

这个战斗部能够实现10吨或者20吨TNT当量的威力,这个弹头重34kg、长79厘米、最宽处直径 28厘米,外形非常像圆润的西瓜,并在尾部设计有尾鳍,当时的士兵也将它戏称为原子西瓜。

在安装的时候,M338核弹炮弹的后部有一个时间引信和引信整流罩,在安装之前需要通过时间引信设定弹头的爆炸高度,设定完毕之后通过卡口插槽安装在火箭助推器上,安装完毕之后就可以调整瞄准角度发射了。

在发射的过程中,无后坐力炮内的发射药装药量并不是很大,仅仅是提供弹头的初速度,M388核弹在通过发射药爆炸推出发射器之后,会在设定好的距离和时间点燃助推火箭将弹头加速度推到目标。

这种方案跟我们在第575期介绍的RPG-7一样都是采用两段式设计,戴维·克罗克特核火箭无后坐力炮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案,是因为当时的这款核弹头无法承受很高的加速度,为了防止在发射的时候加速度过大造成爆炸,才选择这种低速发射持续加速的两段式方案。

戴维·克罗克特核火箭无后坐力炮的两个发射器版本都可以安装这个核弹头,这两个版本的区别在于口径的不同,因此可以使用不同装药量的发射药实现不同长距离和短距离的发射,在使用120mm的M28发射器发射的时候,其射程大约为两公里,而使用155mm的M29发射器发射的时候,其射程大约为四公里。

在发射出去之后,虽然这款核弹的当量并不是很高,但是其爆炸已经足够强大,爆炸中心足以使建筑物倒塌并在爆炸范围270米之内造成三度烧伤,而其产生的核辐射才是最大的危害,爆炸后残留的致死量辐射尘埃会污染该区域半径400米左右的区域,并使任何直接裸露的人员受到核辐射,而如果人员距离爆炸中心150米的距离则会受到几乎立即致死的辐射剂量辐射,因此用于在边境形成核辐射屏障为北约部队机动支援还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其发射距离跟受到辐射污染的范围还是有比较长的距离的,因此不存在辐射范围覆盖发射距离的情况,并且在发射的时候可以选择架在三脚架、卡车或装甲运兵车上使用,也方便转移。

一般情况下一个操作班组人员由3人组成,分别是指挥官、炮手和助理炮手,除此之外还会配备装载机和弹道计算机等设备。

当时服役之后,进行了不少的试验,在测试中发现这款核无后坐力炮的精度非常差,很难准确命中目标,并且无论是瞄准还是装填效率都很低,因此在后续服役中面对可能遇到的苏联钢铁洪流会很被动。

在1958年8月15日批准设计生产之后,M28/29戴维·克罗克特核火箭无后坐力炮总共生产了2100架,并在1961年至1971年间部署战场,但是随着苏联后期研发配备出具备三防能力的坦克和步战车之后,这种设置核辐射污染带的武器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M28/29戴维·克罗克特无后坐力核火箭于1967年8月从欧洲全部撤走退出服役生涯。

(0)

相关推荐